石振濤
摘 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必須遵法。黨內法規制度完備程度,已經成為了政黨發展成熟與否和執政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他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闡明了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重大意義、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強調堅持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統籌推進、一體建設,為做好黨內法規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黨內法規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著力抓好黨內法規制度的落實落地。
關鍵詞:加強;黨內;法律法規;制度;建設研究
一、當前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制度建設研究不夠。黨內法規研究是一塊亟待開發的處女地,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理論研究相對薄弱,法學界和黨建學界對這方面缺乏足夠的關注。
(二)頂層設計不夠。科學長遠系統的規劃尚未形成,總體框架不明,導致工作重點不夠突出、成效不夠顯著。有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還存在制度空白,有些領域又出現制度交叉、重復甚至互相“打架”的現象。
(三)制度精細化不夠。有的黨內法規制度過于原則,缺乏細節支撐,可操作性不強。“花瓶制度”、“漏洞制度”、“過時制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銜接不夠。一是從立法機制來看,黨內法規工作部門與國家立法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機制和制度還不夠健全。二是從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內容來看,有的出現斷層和空檔,有的重復繁瑣,有的不夠統一。
(五)黨內法規制度執行力度不夠。有的領導干部把權力置于黨紀國法之上,把制度當“擺設”;有的對自己有利的就執行,對自己無利的就不執行;有的要求下級執行得緊,對自己卻執行得松;還有的執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
二、黨內法規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充分發揮黨規黨紀的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要求我們除了進一步完善國家各項法律法規外,還要特別注意完善以黨章為根本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處理好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關系。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黨內法規這一概念,是毛澤東同志于1938年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來的,至今已有76年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實踐表明,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制度遵循和有力保障。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充分發揮黨內法規對國家法律的保障作用。黨制定黨內法規,調整黨內關系、規范黨內生活,為黨組織和黨員提供行為遵循;黨又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社會秩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供活動依據。
三、與時俱進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
(一)完善以黨章為根本、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
黨章是我們立黨、管黨、治黨的總章程,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在黨內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和最大的約束力。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貫穿于黨的組織和活動的各個方面,體現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的全過程,是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核心。只有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推進黨內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才能逐步形成完整、系統、配套、協調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
實現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必須堅持以黨章和憲法為基本遵循。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處理好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不斷提高黨內立規和國家立法的科學化水平。憲法明確規定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我們要將這些原則貫徹到黨內立規實踐中去,保證黨內法規體現黨章和憲法的精神和要求,保證黨內法規制度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內在統一,為管黨治黨提供堅實的依據和保障。
(二)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增強黨內立法的科學性
科學立法的核心在于立法要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立法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是要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有機銜接。二是要加強黨內法規的解釋工作。法規解釋是立法的必然延伸和必要補充,做好法規解釋有利于黨內法規的正確適用和有效實施。三是要引導并擴大黨員和公民有序參與,爭取社會智力支持。四是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堅持從提出工作要求入手,探索實踐不斷總結,等條件成熟的時候,再上升為制度規定。五是要注重制定“良法”。做到要義明確、簡明易懂、便于執行。要加強法規制度審查審核工作,維護黨內法規制度的和諧統一。
(三)探索建立保障黨內法規制度執行的工作機制,提高制度執行力
法治是制度、機制和文化的有機統一。良好的制度需要機制、文化作保障。一是要開展黨內法規制度宣傳,試行領導干部任前黨內法規知識培訓和測試,培育制度文化。二是開展立法后評估、調研,采用網絡調查、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或者論證會、專家咨詢等方式,深入查找分析制度建設的問題及原因,建立黨內法規制度動態評估、反饋、清理、修訂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大軍.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研究[A].2015年教育探索與實踐學術論文集[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