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靜
摘 要:目前,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日漸突出,社會公眾對環境質量問題十分關心,同時,我國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更加注重社會公眾的參與和監督作用,所以將公眾參與制度應用到環境評價中符合國家發展趨勢,也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下文主要對公眾參與環境評價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針對公眾參與制度對環境評價的諸多積極影響,總結出了便于公眾參與制度在環境評價中發揮出更大作用的策略。
關鍵詞:影響;參與制度;環境;評價
根據對中國30個省份的環境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的環保公眾參與行為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程度不同,環境來信對環境質量提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環保公眾參與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地域差異,環境來信對中部地區環境質量改善的推進作用較強,但對東部和西部地區環境質量的影響不顯著,而環境來訪對各個區域環境質量的作用均不顯著。
一、公眾參與環境評價的重要性
環境影響評價指的是在一定區域開展建設活動前,對擬建設項目有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系統調查、分析、預測,并作出相應預防措施的過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界定,呈現制度化特征。
(一)與國家法律規定一致。我國法律規定了公眾可以參與社會經濟及文化的管理等的權利,基于此,公眾有權利和義務對環境污染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公眾參與環境評價,切實展現了我國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性質,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公眾享有對環境評價基本的參與權、知情權與建議權,公眾要合理使用該項權利,以維護法律的權威。
(二)滿足公眾的切身需求。環境質量與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環境質量的優劣對人們的身體甚至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公眾需要了解有關環境問題,當公眾明確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后,會在平時的工作或生產中加以規避污染環境的因素,采用環保的材料及技術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環境的保護與預防活動中是社會文明的進步。
二、環境評價中應用公眾參與制度的影響
(一)有效提高環境決策的民主性及科學性。讓公眾參與到環境影響評價活動中,充分體現了我國民主性的特點,根據我國環境評價制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過程中,單位起主導作用,雖然公眾缺乏一定專業的環境影響評價知識,但是,公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已經將環境影響評價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所以公眾對其生活周圍的環境更加熟悉,對環境中容易出現的突出問題更加明確,所以說將公眾參與制度引入環境評價的意義重大。
(二)將公眾的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合理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中,公眾參與的主體是單位,環評單位只是個輔助作用,而公眾參與制定的有效實施,可以實現各種建設項目的動態監督,從而避免相關部門、單位不做實事,甚至敷衍公眾。所以,在實踐過程中,公眾參與制度的實施有著極大作用,可以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讓公眾了解更多環保方面的知識,便于后期提出更科學、合理的改進意見,從而使公眾所具有的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三)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貫徹執行。由于公眾參與的主體是建設單位,環評單位只是個輔助作用。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環境、生態的循環發展與平衡發展,必須真正體現公眾的參與性,才能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和有效執行。縱觀我國環境法,其中制定協調發展原則要求應充分確保社會以及環境、經濟間需保持協調一致。在規劃項目或者是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施進程中,針對開發利用環境資源進行合理規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決策能力的顯著增強,大大降低環境風險。公眾參與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現實手段,二者存在十分緊密的關系。
三、將公眾參與制度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的措施
(一)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與組織性。雖然公眾參與具有非專業性和非正式性,但公眾占據掌握著大量社會資源的優勢,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通過靈活調動社會資源,能夠起到有效發揮監督的作用,公眾參與在促進環境保護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政府應該積極響應公眾環境保護組織的成立,加強公眾環境組織的規范性,加大國家資金扶持力度,提高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制度的地位,使其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一定經濟基礎、一定影響力的社會組織,為環境保護把好關。
(二)進一步加強信息公開制度的建設與完善。首先,為了便于公眾了解各種環境信息,相關部門、單位應提供適當的環境信息專業技術支持,如聽證會、說明會等,或者是建設單位自己上傳相關信息,以實現公眾的有效參與;其次,注重信息發布平臺的有效擴大,保證各種環境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可靠性,并給予公眾充分的時間讓其進行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從而提高民眾參與的質量與效率;再次,相關部門要保證環境質量信息發布的實效性,杜絕出現信息紕漏滯后的情況,保證環境信息質量的動態更新;最后,建設項目所在地的公共媒體,如報紙、電視、政府部門的互聯網站、知名論壇等,是公布環境信息質量的重要途徑。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將公眾參與制度在環境評價中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需要進一步鼓勵和引導多層次的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在新《環境保護法》有關公眾參與的框架下,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途徑、方式和程序做進一步擴展。著力推動公眾“事前參與”環境保護策略的實施,另外,環保公眾參與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存在地域差異,因此,應實施差異化的環保公眾參與政策。
參考文獻:
[1]王蕾.試論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信息公開制度[J].能源與環境,2017,02:57-58.
[2]田云.公眾參與制度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影響[J].信息化建設,2016,0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