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革新,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總格局中的地位也逐漸突顯,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資金的限制,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找到適合企業自身的籌資渠道是推動中小企業更加穩定發展的動力。
企業籌資的渠道有很多,包括內部籌資和外部籌資,外部籌資主要有債權籌資和股權籌資方式。筆者主要從債權籌資和股權籌資兩個方面對國內學者的研究進行整理。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債權籌資;股權籌資
我國企業籌資渠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債權籌資方式,一種是股權籌資方式。兩種籌資方式有利有弊。
一、債權籌資方式
對于債券籌資方式的研究,在《發展我國企業債券籌資的探討》中提到,我國債券籌資還僅僅是企業融資一種補充手段,不作為企業正常融資的主要渠道,因為只有少數企業經過批準后才可發行企業債券。使得企業通過債券籌資方式籌集資金受到限制。基于 2012-2013 兩年間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著重考察了公司債券融資、內部控制有效性對實現公司債權治理效應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公司債券融資的方式有利于提升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且存在顯著正向債權治理效應;進一步檢驗得出:公司債券治理作用的發揮,部分是通過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得以實現的。因此,企業的債券籌資應當至于公司的整體中考慮,不能單純考慮資金的籌集。當然,不同的債權籌資方式對企業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和作用。結合自身的銀行工作經驗,在《合理引入銀行債權融資助力中小企業發展》中分析了:傳統的銀行融資在企業資信不足的情況下,很難從銀行獲得信用類授信,需要借助于房產抵押增信,或者借助于專業的擔保公司擔保,這也一定程度上讓企業和銀行的距離加大。所以,通過債權融資方式籌資,對于企業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總之,企業通過債權籌資方式進行資金籌集,長期以來使得企業的財務杠桿過高,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前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許多企業為了使自己的杠桿降低,達到去杠桿的目的,還會采用股權融資的方式籌集資本。例如,在《國內中小企業融資策略:由債權融資轉向股權融資》中就指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在不斷的深入,很多的中小企業也有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中小企業的債券融資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阻礙著中小企業的順利發展。中小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將是長期發展趨勢,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二、股權籌資方式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可以通過股票市場實現股權籌資。基于非有效市場視角對上市公司股權融資與投資行為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資本市場融資條件通過股權融資渠道對公司投資行為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未取得股權融資的公司,股票市價與企業投資水平不相關;對于取得了股權融資的公司,股票市價與企業投資水平顯著正相關;股權融資的規模越小,企業投資水平對股票市價的敏感性越高;股權融資的規模越大,內部人控制下的公司投資行為傾向于更大規模的擴張。創業板上市以來,股權融資成為創業板上市公司普遍首選的一個融資方式,以創業板上市公司為例對股權融資與企業研發效率相關性研究,就股權融資對研發效率的影響進行了偏相關性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股權融資與研發效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股權融資對研發效率的提高起促進作用。因此,為提高企業自身生存發展能力,創業板上市公司應該充分利用股權融資,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在《“新三板”做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模型研究》中構造出一個包含這些關鍵變量的、可推廣的“新三板”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模型,并指出“新三板”股權質押融資的發展和壯大是“新三板”市場成熟的必然結果,而“新三板”市場的成熟又是中國經濟金融改革的應有之義。然而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要想達到去杠桿的目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股權籌資。在《私募股權投資與現金股利政策》中指出:私募股權投資與傳統的公開發行股權不同,通常以基金的形式運作,通過非公開方式向特定投資人出售股權籌集資金,然后對非上市公司進行權益性投資,投資后進行管理使其增值,最終通過上市、并購或管理層收購及柜臺市場股權轉讓等方式實現退出并獲得收益。因此私募股權投資成為非上市公司去杠桿的一種方式。但是在實踐當中,對于私募投資存在一定的風險。
綜上所述,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企業可以通過增加股權投資減少債權投資達到去杠桿的目的。但是,在選擇籌資方式時,企業應當綜合考慮,既要考慮企業內部的發展,又要考慮籌資方式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參考文獻:
[1]董文曜,孫兆軍.發展我國企業債券籌資的探討[J].企業經濟,2004(01):191-192.
[2]屈雯,常麗娟.債券融資、內部控制有效性與債權治理效應——基于我國上證A股的實證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64-71.
[3]杜慶禹.房地產企業債權融資涉稅問題解析[J].財會月刊,2015(31):116-117.
[4]徐曉飛.合理引入銀行債權融資助力中小企業發展[J].現代商業,2016(03):105-106.
[5]郝穎,劉星.上市公司股權融資與投資行為研究——基于非有效市場視角[J].科研管理,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