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映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進程的不斷加快,“城中村”改造工程的規劃建設也如火如荼地進行,“城中村”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全國大部分城市都存在“城中村”問題,如何對“城中村”進行規劃改造,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中,已經成為當代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就針對“城中村”改造工程規劃建設管理思路進行了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城中村”改造;規劃建設;管理思路
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轉化為居民,他們的土地被占用之后,仍然在原來的村落中居住,這些村落便演變為居民區,也就是所謂的“城中村。”當前,“城中村”已經成為城市化進程的主要障礙之一,大多數“城中村”都存在經濟發展落后、建筑外觀破舊、基礎設施缺乏等問題,這些問題對城市的發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須盡快對其進行改造和重新規劃,使其順應城市發展的趨勢,逐漸實現現代化。“城中村”改造工程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項目,必須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做好必要的管理工作,這樣才能確保改造工程的質量。
1 “城中村”的主要問題
(一)基礎設施不完善
從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城中村”現狀來看,許多“城中村”都存在坡度起伏大、道路偏窄等問題,有的地區交通十分不便,救護車、消防車也很難進入。此外,地下管道混亂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排水管道、燃氣管道等的布設沒有經過科學的設計,而且在管線維護工作上也沒有做到位,這就導致一些管道在長期使用后出現滲漏等問題,對“城中村”的環境及人們的生活質量都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另外還有一些“城中村”的垃圾處理工作也存在問題,公共場所的垃圾桶數量較少,居民的環保意識也不強,最終導致垃圾遍地,環境質量差。由于公共文體設施缺乏,人們的休閑活動場所也十分有限。
(二)空間規劃不科學,建筑密度大、質量低
據相關部門對我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的調查研究發現,許多“城中村”的空間規劃都不科學,尤其是在村莊的建設規劃方面,有的“城中村”甚至根本就沒有進行村莊規劃,村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隨意規劃土地,大部分家庭都飼養了雞、鴨等家畜,卻不注意衛生,家畜糞便隨處可見,給當地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除此之外,“城中村”的建筑也是一大問題,首先,建筑的選址未經過科學論證,存在嚴重的亂搭亂建問題,許多村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在修建房屋的時候為了節約資金,往往忽略了建筑勘察設計這一環節,認為哪里方便就建在哪里,由于選址不科學和設計不規范,導致建筑物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直接威脅到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其次,建筑的密度偏大,據統計,我國絕大部分“城中村”的建筑密度都超過70%,還有一部分甚至達到了90%[1],樓與樓之間的間隔距離較小,造成建筑物的通風性能和采光性能大幅下降。最后,建筑物的質量偏低。我國“城中村”中存在許多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建筑,這些建筑大多屬于磚木結構,由于長時間的使用,再加上缺乏維修,建筑物的外觀顯得十分陳舊,內部的各類生活設施也比較簡陋,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地區,陳舊破爛的低層建筑十分之多,建筑的整體質量偏低,有些村民的住房甚至已經達不到安全標準,屬于安全風險較高的危房。
(三)人口過于集中,社會治安差
“城中村”指的就是位于城市的村莊,這些村莊與普通村莊相比,具有顯著的地理區位優勢,它們憑借較低的房租、優越的區位,吸引了許多外來務工的農民工,這些農民工的文化水平低、工資低,他們看中的就是“城中村”的房租低、管理松散等特點。據統計,一些地區“城中村”的非本地人口已經遠遠超過具有本地戶口的人口數量。有些地區甚至要高出好幾倍,這就導致“城中村”的人口高度集中,這些人來自于各個不同的地區,人員成分十分復雜,再加上社會治安不嚴,許多犯罪分子也喜歡藏匿在此處,從事搶劫、詐騙、等活動,這些都對“城中村”的社會秩序造成了嚴重影響。
2 “城中村”改造工程規劃建設管理思路
(一)堅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的理念
“城中村”的改造,說到底是為了促進“城中村”的進一步發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城中村”改造工程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考慮到村民對“城中村”改造的態度和意見,積極主動地與當地村民進行溝通與交流,讓他們明白改造工程的意義,進而避免在拆遷施工中遇到不必要的糾紛和矛盾。此外,“城中村”改造工程的規劃建設還必須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盡量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如光照、溫度、風力等。在進行空間規劃的時候,必須科學設計道路交通的分布格局、建筑物的密度和綠化帶的面積,同時,還必須考慮到房屋形狀、選址、間隔距離等對其采光度和通風性的影響。為了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在規劃建設中要最大限度協調好室內小氣候與室外大氣候,在施工中盡量做到節能減排。
(二)突出空間功能的多樣化
對于“城中村”改造工程來說,空間改造是一個重要環節,“城中村”的空間不是很大,但卻存在許多具有當地特色的區域,因此,在對空間功能進行規劃的時候,必須考慮到當地的傳統文化特色,包括一些歷史性建筑、傳統手工藝等,盡量保留具有傳統文化價值的功能區,對于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傳統文化功能區,可將其規劃為旅游區,使其為當地的發展注入活力。此外,對于一些自然風光較好、但經濟相對落后的村落,可適當對其進行功能上的改造,如修建一些農家樂和休閑娛樂設施,將其規劃為現代化的休閑區,滿足城市居民的休憩放松的需要。
(三)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針對“城中村”目前存在的建筑選址不科學、亂搭亂建等問題,必須在“城中村”改造工程中進一步提升土地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具體來說,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建立嚴格的土地利用審批制度,由國土資源局負責,不管是何種類型的建筑項目,都必須上報,待通過審批之后,才能開工建設。第二,要建立健全留地補償制度,當改造建設項目需要征用農民的土地時,可根據一定的征地面積比例,將新建項目交由村委會管理,所得收益均歸集體所有。第三,要進一步完善土地征用的標準程序。對于盈利性的建設項目來說,其征地的標準應參考市場體制,可采取簽訂租賃合同或轉讓土地使用權的方式。對于公益性的建設項目,其征地標準應參考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并按時、按量地劃撥補償款。
(四)建立健全“城中村”改造規劃管理體制
“城中村”的改造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工程,在改造規劃過程中會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利益關系,這就要求建立一個完善的改造規劃管理體制。首先,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做好法律法規的宣傳,確保“城中村”改造規劃的依法進行,最大限度為村民帶來實惠。其次,要進一步強化治安管理,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度較大的出租房區域,必須不定期安排治安管理人員出勤巡邏,對于發現的違法犯罪行為應嚴懲不貸。最后,應加大對“城中村”基礎設施的規劃管理力度,根據“城中村”的空間規劃方案,合理設置基礎設施,盡量讓每一類基礎設施惠及更多的居民,對于一些已經不能正常發揮功能的基礎設施,必須及時進行維修或更換。
3 結論
綜上所述,“城中村”改造工程對城市的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關鍵的影響,要確保城市化的進程,就必須加快對“城中村”的規劃改造,使其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當前,我國的“城中村”普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空間規劃不科學、人口過于集中、社會治安差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必須在實際改造規劃過程中,進一步強化管理,堅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協調各方利益關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城中村”改造工程的規劃建設質量。
參考文獻
[1]羅吉,彭陽,陶德凱等.武漢市城中村改造規劃優化策略[J].規劃師,2013,(12):93-97.
[2]張俠,趙德義,朱曉東等.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關系分析與應對[J].經濟地理,2006,26(3):49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