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軍
11月30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參加此次作代會的有來自公安、煤礦、金融、國土資源、石油、鐵路、電力、冶金、水利、石化、化工、科普等行業的作家代表,圍繞總書記講話中對文藝工作者提出的四點希望,結合自身所從事行業的特點,就堅定文化自信、扎根人民、講好中國故事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
1 服務人民,歌頌人民
行業系統的作家們就生活在產業工人、專業技術人員、公安干警等普通勞動者中間,更了解他們的生活、命運和情感,更關注他們的心愿、心情和心聲,對于他們來說,人民不是符號,而是他們的同事、戰友。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的希望,才讓行業系統的作家們產生出強烈的共鳴。
身為邊防警察的臧思佳談到,公安邊防部隊大多駐守在經濟落后、文化生活閉塞的地區,邊防官兵需要有責任有擔當的青年作家深入邊防一線,反映他們火熱的戰斗生活,傾聽他們的聲音,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除此之外,作家還應該關注轄區群眾的文化需求,密切警民關系,為鞏固邊防打下堅實的基礎。
化工作家錢玉貴談到,扎根人民、服務人民,是總書記講話的總基調,作家要善于在平凡中發現偉大,在質樸中發現崇高,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煤礦作家老九認為,“扎根人民”不僅僅是身體扎根,更關鍵的是情感扎根和心靈扎根。當下中國的煤礦正處在一個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去產能”的廣泛深刻的大變革時代,礦工、礦區及家屬群眾的思想情感、生命際遇和面對的整體環境與局部環境等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更需要作家真實、深刻、溫暖地書寫他們的生活和情感。
作為一線的經偵警察,文學創作曾經只是呂錚的興趣愛好,自從加入公安文聯成為一名公安作家后,愛好逐漸向使命過渡。呂錚說,每天想起一線警察的故事,就感覺肩上多了一份使命感。“那些有血有肉、為職業犧牲的人的故事,如果我們不寫,誰還去寫?”他表示,把身邊真實的警察故事展示出來,正是公安基層作家努力要做的事。
2 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增強文化自覺的前提
只有自信才會自覺,只有自信才能自強。“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的瑰寶,歷經歲月洗禮而深厚凝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充滿生機的當代文化——我們這個民族創造的文化如此燦爛輝煌,這是我們引以為豪的軟實力,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為什么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遼闊壯麗的祖國河山,是我們祖先埋骨之地,璀璨奪目的中華文化,是滋養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我們有責任倍加珍惜,傳承弘揚和光大。
文化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精神旗幟。云山同志曾經指出,當今時代是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世界格局加速演變,國際關系深刻調整,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顯,文化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有了文化的自信,我們才能在高揚民族文化旗幟中夯實核心價值觀之基、守住心靈之魂,才能在傳承中創新、在弘揚中光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從根本上看,還是由我們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馬克思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任何一個國家的治理方式,都會打上自己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的烙印。無本之木不可能郁郁蔥蔥,歷史不能割斷。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回眺和遠望,汲取前人的智慧和力量,有助于我們找到破解今天各種難題的鑰匙,在完善和發展我們的制度中、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燦爛的未來。
3 勇于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優秀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能力和水平。當代中國正在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進行著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文藝工作者也應將創新精神貫穿到創作的始終,大膽探索,銳意進取,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近年來,隨著中國作家不斷獲得世界級科幻文學獎,引發了科幻文學的創作和閱讀熱潮。科幻文學源于想象。科普作家金濤、楊文志呼吁,在推動科幻文學創作、培養年輕作家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對作家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肯定,要將創新與時代發展和對未來的思考結合起來,寫出具有精神高度和藝術高度兼備的科幻作品。
當今的中國大地上呈現出氣象萬千的生產生活景象,各個行業的勞動者都有自己的歡樂和憂傷。行業作家如能直面這些勞動者的生存現實,寫好行業故事,也就由此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
中國高鐵已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5%,高鐵已經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鐵路詩人李木馬說:“鐵路作家身處在這么好的一個環境,不寫出點真東西對得起誰?”他說,這個時代的豐富性超出作家的預料,作家要像高鐵橋樁一樣扎根鐵路生活,以動車組的精神打造作品,寫出更多與時代進步和鐵路發展相匹配的作品。
講好中國故事,每個行業都是一個富礦。水利作家王經國說,五千年治水的歷史博大精深,治水的故事也家喻戶曉。目前水資源短缺,中央正在加大力度,打開瓶頸,和每個中國人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有歷史意義的故事正在涌現,當代水利作家更要發揮歷史作用,講好水利故事、行業故事。冶金作家董宏量說,鋼鐵原來是中國工業的符號,而現在很多鋼鐵企業轉型,工人離開工廠,這樣深刻復雜的社會變化,鋼鐵行業的作家如不能反映,是我們的失職。作家要把工業題材作品寫出人性的溫度、寫出溫暖、寫出筋骨,這就是作家的責任感。
石油作家路小路認為,文學關注現實、反映現實,作家就要扎根現實,融入生活。中國作家和石油工業有著不解之緣,在石油工業艱苦創業時期,一批作家西出陽關,走進玉門、柴達木;大慶會戰時,劉白羽、韶華、光未然等作家先后到大慶鐵人鉆井隊和華北油田深入生活,他們創作的優秀作品,全面反映并支持了石油工業的創業和發展。
我們要發揮好中華文化的獨特優勢,把能夠運用的手段充分調動起來,以最形象生動的傳播,向世界呈現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說明我們的文明進步和平發展,詮釋中國夢的豐富內涵。我們有能力創造中國故事,也一定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