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斌斌
摘 要:當前人口老齡化形勢在全球范圍日益發嚴峻,這無疑對以養老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制度運行形成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會導致政府養的老負擔增加、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模式和管理方式改變等。在這一復雜的背景下,本文重新審視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其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影響,以此對中國人口老齡化沖擊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出對策。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
1 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制度的概述
(一)人口老齡化的含義與特點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齡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擴大的過程,它是體現了一種人口年齡結構高齡化的社會現象。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國家,隨著社會的進步與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國面臨的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十分顯著。但由于我國的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的不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極富“中國特色”,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1.我國人口基數大,老齡人口規模相對大
聯合國調查分析顯示,本世紀前50年,我國老年人的數量占世界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龐大的國家。到本世紀后50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略低于印度,但依然是世界第二大老年人口大國。
2.我國人口老齡化迅速
據統計,今后一個階段,我國老年人口年增長將達800萬。2025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1/5,2050年將占總人口的1/3,此時我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國家。
3.老齡人口撫養比明顯增大
大多數的老年人口意味著失能、殘疾、帶病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給老年人社會管理和服務保障帶來巨大困難,因此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老齡問題的嚴峻性。
(二)養老保險制度的含義和構成老齡化現象的原因
1.養老保險制度的含義
養老社會保險業是指由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施的,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由國家的社會保險機構為其提供一定的物質幫助的制度。它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2.養老保險制度的構成
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為了使得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來籌集養老金,用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經濟來源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家庭養老以及個人儲蓄等多層次養老體系。其中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是有政府主導的,強制執行的公共養老保險制度,旨在通過社會收入再分配解決退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是國家強制或企業自愿的,在國家支持的基礎上,以私營基金的方式給予企業員工的養老經濟保障的補充。
2 我國養老保險的運行現狀
(一)我國養老保險運行的存在問題
1.社會管理和服務程度低,社會統籌范圍不統一,缺乏可轉移性
目前,盡管養老保險已經實行了多方參與,但許多地方依然停留在市縣級層次,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管理和服務水平也很低,導致了大量的事務性工作仍然由企業承擔,無疑增加了企業的負擔。老齡政策體系的系統性較差,政策失業偏短、狹窄。中國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憲法》和有關基本法律為依據的老齡政策體系。但是由于缺乏戰略部署,當前整個老齡化政策體系均立足于解決近期問題,缺乏長遠戰略目光。老齡化政策的內容主要局限于老年人的經濟供養。醫療保健、生活照料服務、精神文化生活及權益保障等幾個方面,將老齡政策的對象局限于老年人本身。
2.退休年限沒有隨著人的平均壽命增長而后延,養老基金收不抵支
我國實行的關于養老和就業的保險金大多是由單位負擔,以致由于單位經營效益不好而出現拖欠的現象,從養老保險的長期運作前景分析,基金缺口講越來越大,在未來20年間將累積到2.8億元。退休年限沒有隨著人的壽命的增長而后延,從而造成了我國養老保險運行壓力增大,因此也是我國養老保險的最大困難。人口老齡化快速增長給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帶來了很大負擔。
3.基金管理不規范
從全國平均水平看,目前養老保險基金管理跟不上形勢的需求。管理得不到位,造成應收未收、應發未發及已積累的基金發生擠占、挪用等情況,直接模糊了基金流的平衡狀況。例如,參保人數與繳費人數不符、企業因經濟效益等原因延遲繳費以及冒名頂替領取養老金等。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持續下降,使得緊緊的支撐能力進一步減弱,基金檔期收不抵支的省市有逐漸增多和加重的趨勢。基金的管理不規范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責任的劃分不夠明確,個單位推諉責任等等。
4.籌資方式單一
現行養老保險基金的籌備模式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依據一定收支平衡原則,確定一定收費率,已取得一定保險收入,以滿足社會保險保障事業和經濟穩定發展需要的制度。我國目前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加上企業業績極不穩定以及人們收入水平整體不高,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還不能真正建立起來。我國應該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通過參考其他國家的養老保險的有益經驗和教訓,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險制度。
3 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健全我國養老保險制度
(一)健全城鄉一體化基礎養老保險,實現養老保險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現行的職工養老保險和“新農保”基礎上,重塑基本養老保險體制,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已初步實現統一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過渡,農村養老保險則仍然處于摸索之中。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有更好地整合,重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其具體措施如下:
1.建立強制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當今“養兒防老”已經不現實,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或進城務工,導致會出現空巢家庭。再加上農村因思想落后,對養老保險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特別是固有思想作用,僅通過宣傳難以達到目的,因此就必須使用強制性手段去實施。
2.建立全國共同實行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體制
全國城鎮所有的從業人士都要繳納養老保險金,個人和單位繳納比例要統一;個人賬戶要在全國范圍內通用,不受地域限制,當職工更換單位時個人賬戶中的全部存額可隨之轉移;建立養老保險資金個人賬戶,全國通用,并由專門機構進行管理。
3.提高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管理和服務程度
截止到目前,雖然我國的仰賴保險制度提倡統一管理,但是仍然有許多地區沒有擴大到鄉村范圍。養老保險社會化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就要承擔大量的事務性工作,要想真正為人們帶來及時便利的服務,一是必須使用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對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管理機構實行計算機管理和網絡管理,使用國家統一設計的養老保險財務、統計軟件,加快管理現代化進程。二是為勞動力的流動及個人賬戶的轉移提供現代化管理服務。三是通過微機管理系統,對每一個保障對象進行分戶核算,每年公布每一個保障對象個人賬戶的存款本金與利息及當年發生額,使投保人關心自己的繳稅情況,形成自我保障意識,社會通過一些好的服務化來更好地為養老保險服務。四是通過勞動力市場去最大限度地創造就業機會向新體制過渡,利用勞動力市場,通過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來有效解決養老負擔過于沉重負擔的問題。
(二)加強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提高基金收益率
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不僅需要有積累,并且這些積累應當得到較高的回報率。回報率的高低在長期內會對養老保險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根據世界銀行所作的模擬結果表明,養老保險的繳費率對于養老基金的投資回報率的變化非常敏感。因此,首先應特別重視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防止基金被貪污挪用;其次,才談得上對基金進行高效的投資運用,進行較為廣泛的投資;最后,及時向投保人公布基金的投資方向,投資效果,接受監督。這樣,可以提高投保人繳費的信心和積極性,降低保險費率提高的壓力,增強基金平衡的能動性。
(三)推廣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提出為解決老齡化社會的養老金給付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多層次體系可以避免只依賴政府實施的基本養老金保障的唯一性和單薄性。在我國,如果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能夠在養老保障的總替代率中作出一定的貢獻,那么政府實施的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就有降低的空間和可能,從而使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財務收支得到緩解。
參考文獻
1.馬彥.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10,06:79-82.
2.潘錦棠.新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六十年[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01:36-41.
3.張瑞峰.中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