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貴州省是我國貧困人口數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省在中央的關心支持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扶貧攻堅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目前仍是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有部分貧困縣依然戴著貧困的帽子,總體原因可歸結為貴州省的區域自然和地理環境較為惡劣、民族地區發展程度不同、農業基礎條件薄弱、農村公共基礎服務滯后、貧困人口自身素質較差、扶貧投入水平與實際需求量差距較大等。貧困縣雖然是每年都有相關部門開展扶貧工作,但仍舊是常扶常貧,仍然是有眾多貧困人家的貧困現象沒有實質性改善。精準扶貧政策通過對貧困居民的精準識別,針對貧困情況確定責任人和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更有利于利用有限的資源幫助貧困群體脫貧,抓住了扶貧工作的重點。
2 貧困縣扶貧工作中的問題
2.1 沒有精準識別致貧原因
貧困縣的相關扶貧部門未能精準識別各貧困人家的實際致貧原因,只是通過走訪和慰問去象征性地開展扶貧工作。有些鄉鎮登記在冊貧困人家的貧困原因有的是因為得了重病而貧困、還有的是因為缺少勞動力而致貧,但是這些鄉鎮所采取的幫扶舉措卻是通過送糧食、送補貼等等治標不治本的方式。還有些鄉鎮所設立的貧困戶卻并非真正的貧困人員,這些鄉鎮的扶貧工作小組往往不經過仔細調查就隨意登記貧苦戶,然而真正貧困的人家卻被漏算,致使真正貧困的人家卻得不到實際的幫扶。
2.2 扶貧項目重建設輕管理
扶貧項目重建設輕管理。國家在貧困縣已經開展了不少的扶貧項目,但是由于扶貧工作是一項長期工程,短時間之內的效益不夠明顯。因而在一些扶貧工作的考核中,有的鄉鎮為了考核的成績只是將扶貧的項目盡快落實和開展,并未加緊對扶貧項目的管理和監督工作。根據近日國家審計署關于重大國家政策措施的貫徹和落實情況的跟蹤調查報告可知,2016年西部貧困縣由于疏忽管理導致許多種植業的扶貧項目所取得的成效極低,耗損了中央發放的扶貧資金。
2.3 人們缺少改變命運的意念
在貧困縣,仍然有一些貧困戶思想保守,以無力改變命運為由甘愿守著貧困的地方過完一生,自己缺少積極地改變命運的意念和期待。還有一些貧困戶只是一味地等待救濟,想要不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取得豐碩的成果的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在精神上缺少脫貧的積極性和緊迫感。
3 貧困縣精準扶貧的對策
3.1 因戶施策、因人施策
貧困縣要想搞好脫貧工作,就必須要做到因貧困戶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扶貧對策以及因貧困人家不同的貧困原因而采取不同的脫貧戰略,靈活地將扶貧資金用到實處。國家已經發文明確表示,不再對扶貧資金采取具體支配,而是采取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從問題出發并著重在于解決問題,這樣能夠有效地提高扶貧資金的利用率。
3.2 完善扶貧資金監管體系
扶貧資金是中央財政為了國家的扶貧工作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撥出的,扶貧資金的流向事關國家扶貧工作的整體開展和百姓的生活改善,只有資金流向透明、監管系統完善才能夠有效防止扶貧資金被不法分子的惡意使用或者跑冒滴漏。國家應當從中央到地方組織起扶貧資金的資金特別監管小組,隨時檢查扶貧資金的去向是否有被挪用、被截留或者被貪污等現象,真實評估各地的扶貧的開展成效,確保真正的貧苦人口能夠獲得實際的脫貧幫助。
3.3 嚴查違紀的扶貧干部
扶貧干部往往是一個地區具體負責扶貧工作開展的主要人物,如果在領導人的身上出現了問題,那么整個扶貧工作的開展就是失敗的。因此各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各扶貧地區扶貧干部的問責力度,對于違反紀律的領導干部要嚴肅處理,不得姑息。對于那些不認真對待扶貧工作、只注重政績的干部也要及時處理,要把扶貧任務落實到個人,實行個人責任制,嚴把扶貧工作的領導這一關。
3.4 團結社會力量共同扶貧
扶貧工作不僅僅是國家中央財政的事,同時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所在。以前我們的脫貧工作是由政府來主導的,而自從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以來,各個社會力量的相關利益就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我們的扶貧工作也逐漸向政府與市場的多元化扶貧進行轉變。社會力量是扶貧工作的重要力量支柱,如果在扶貧計劃中能夠使社會資本力量參與進來,有效整合全社會的一切有利于扶貧脫貧的資源,將能夠大大加快扶貧進度以及廣泛加寬扶貧的輻射范圍。我省少數民族眾多,要加強民族團結,發揚有難一起幫、先富帶后富的精神,共同協作以實現我國偉大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3.5 對農民進行針對性培訓
在我國,貧困人家一般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農民們樸實善良是其優點,但是知識水平有限是其不足之處。在科學的精準扶貧的工作開展中,還需要農民朋友的密切配合,因此就必須要對農民進行科學精準扶貧的針對性培訓,通過開展活動傳授技能以提高其就業和創業的能力。一味地補助貧困人家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只要教會他們致富脫貧的實用方法,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正所謂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通過相關的科學培訓,將一些簡單并且實用的現代化農業技術教授給這些貧困農民,調整當前農業的產業結構從而穩定農戶的經營性收入。
4 結語
現如今,精準扶貧已傳入千家萬家,這是目前最適合我國這個發展中人口大國實際的一種扶貧方式,精準扶貧就如同是對癥下藥,找準貧困戶的貧困原因而有針對性地展開一系列扶貧脫貧舉措。改革開放以來,精準扶貧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多方支持,它緊緊抓住了扶貧仍貧這一工作難點,是我國如今脫貧攻堅期最合實際的脫貧方式。貧困縣一定要從精準上發力,完成好完成脫貧攻堅的答任務,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簡介:張燕,女,中共貞豐縣委黨校 講師。
作者單位:中共貞豐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