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金春
引言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美麗新盈江,重點難點在農村。而農民的收入增加是主要的問題。為了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和提高人民的收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成為必然,借此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降低市場經營風險。
隨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農村的經濟發展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考察云南時重要講話精神,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保障農業生產發展與農民持續增收,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1 我縣家庭農場發展現狀
盈江土地遼闊,國土面積4429平方公里,是一個傣族、景頗族、傈僳族等多種少數民族聚居地。全縣轄15個鄉鎮、100個村(居)委會、1150個村民小組,2016年末有農業戶數60763戶,農業人口25.8萬人,占總人口的96.3%,農村經濟總收入34.3億元,是一個以種植水稻、甘蔗、馬鈴薯、西瓜等為主的農業大縣。近年,我縣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壯大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加快了家庭農場培育。2016年,根據《盈江縣家庭農場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結合我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圍繞糧、蔗、蔬菜、畜牧、漁業、茶葉、核桃、堅果等主導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市場、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農戶有收益”的“六有”要求,縣農業、林業局通過實地察看,層層把關,嚴格審核,全縣認定家庭農場31個,其中種植業17個,畜牧業14個,經營土地面積2168畝,家庭成員勞動力109人,年銷售農產品總值941萬元;州級認定示范家庭農場2個,其中種植業1個,養殖業1個。
1.1 家庭農場的構建。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是黨中央、國務院順應當前農村形勢發展需要,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一項重要舉措。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既結合了農民家庭經營、農業專業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特點,一方面堅持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位,保持了農業的家庭經營特性,是對家庭經營的豐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又能集中流轉外出農民的土地,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克服了小農戶的弊端,又兼顧了家庭經營和規模經濟的要求。2016年,我縣在各級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由盈江縣農業局、林業局聯合下發了《盈江縣家庭農場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各鄉鎮結合當地實際,積極組織農戶構建水稻、咖啡、肉牛、生豬等行業家庭農場,同時組織考評組對上報的家庭農場進行實地查看、初審,然后上報縣考評組進行嚴格審察,最后由《盈江縣農業信息網》公示無異議后進行認定,2016全縣認定家庭農場31個, 2017年,我縣將加大宣傳力度,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組織農戶構建家庭農場,預計年底可達51戶。
1.2 是經營范圍廣泛。我縣現有種植類農場17個,其中糧食種植4個、甘蔗種植4個、蔬菜種植1個、其它種植8個;養殖類農場14個,其中生豬養殖3個、肉(奶)牛養殖4個、肉羊養殖4個、肉雞養殖3個;從事糧食、甘蔗種植、生豬養殖、肉牛羊養殖相對較多。由于盈江地貌組合多樣,不同區域氣候差異較大,具有明顯“立體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9.3℃,年日照平均2364.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464毫米,光、熱、水、氣條件較好,非常適宜農業發展,是遠近聞名的“糧蔗之鄉”。今后,我縣將結合當地自然氣候、地理位置、農戶條件,一是加大種植業特別是水稻、特色種植(咖啡、堅果)類發展,二是養殖業:生豬、肉牛、肉羊、肉雞的發展。
1.3 是分布較為分散。盈江縣國土面積遼闊,人口密度低。南北平面距離114公里,東西相距54公里,全縣有耕地46.5萬畝,林地450.8萬畝,荒地83.8萬畝,最高海拔為3404.6米,最低海拔為210米,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家庭農場較為分散,如香蕉種植家庭農場在海拔210米左右的那邦鎮,而肉牛、肉羊養殖家庭農場又多在盞西、新城等鄉鎮的高海拔區。
1.4 是中小規模家庭農場占絕大多數。家庭農場是近年來發展的一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戶還沒有全面認識,加之滿足于過去的小農意識,及缺乏勞力,我縣注冊家庭農場數量還是極少的,且規模小。種植業經營土地面積最大的僅203畝(種甘蔗),而多數是100多畝,甚至于幾十畝,而養殖業最多的僅達5600只(養雞),肉牛、肉羊也僅100多頭以上,跟其它省市相比較而言還是比較規模小的。
2 我縣家庭農場發展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從整體上來看,我縣的家庭農場經營立足于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宜種則種、宜畜則畜,規模生產和集約經營成效初顯。但是跟先進的地區和社會期望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我縣的家庭農場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如下一些問題。
2.1 是農戶認識不深導致注冊數量不足。
相比較于其他的省市,我縣的注冊家庭農場數量還是落后的,差距比較明顯。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農戶對發展現代農場沒有系統全面的認識,還有一些潛在種養大戶缺乏市場意識,滿足現狀,不具備組建家庭農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 是產業規模效應還沒有形成。
大部分家庭農場在發展中都采取了種養結合的方式,哪怕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家庭農場,也會同時發展若干產業,就因此在單個產業上投入不足,很容易造成分散投資,短期內可能取得不錯的收益,但是從長遠看卻不利于農產品的品牌化,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2.3 是資金短缺影響發展。
因為家庭農場在經營的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較集中,資金需求較大。很多農戶實力不強、固定資產不多,沒有辦法通過農場資產抵押獲取銀行貸款,一旦資金鏈出現斷裂,經營便舉步維艱。同時銀行信貸資金、社會資本投入家庭農場領域較少,財政資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后續發展十分乏力,這些都制約了家庭農場擴大生產規模和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4 是農業勞動力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較低。
近年,由于我縣勞動力不斷向外輸出,很多農村青壯年都到大中城市打工做生意,造成本地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缺失,而剩下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對不高,對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品種了解的又少,同時缺乏現代的經營管理理念,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家庭農場生產集約化水平。
3 對我縣發展家庭農場的幾點建議
農業的發展是農民發家致富的首要方式也是主要的方式,只有切實的為每家村民統籌規劃自家獨特的經營方式,才能更好的幫助人民走上小康之路。而家庭農場作為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不僅要堅持了家庭經營,又要通過適度規模經營達到了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通過大力發展家庭農場,改善農村老齡化、農戶兼業化等問題,從而吸引人才,激發農業生產活力,提高農業科技應用效率,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3.1 明確發展方向,適度引導。家庭農場主要是以一個家庭經濟狀況為限,通過規模經營和精細化管理的有機結合,以達到效益最大化,從而避免了因為規模小而無效或者是規模大而不精的雙重弊病。
3.2 增加政策扶持引導,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傾斜,提供經濟支持。對注冊的家庭農場,可以優先安排各種農業項目和政策補貼,同時給予適度的稅收優惠。同時在每年的設施農業、清潔能源項目、現代畜禽養殖等農業專項扶持資金時,也應給予優先的考慮。在每年的申報農業政策性扶持項目時,要把申報重點放在那些發展前景好的家庭農場,加以重點扶植。二是在信貸資金上給予傾斜。通過積極組織、指導相關金融機構對家庭農場戶進行信用等級評定,來對那些信譽良好的農戶放低信貸門檻,適當調整貸款貼息額度。通過探索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抵押、擔保、信用體系,來緩解家庭農場融資難的問題。
3.3 加大職教科技引導,促進農業增效。一是要加強家庭農場人才培養。通過聘請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定期的為農場主開展技能培訓,組織農場主外出考察來全方位提升家庭農場人員素質,培育出一批有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場主。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村能人、大學生、外出務工農民、個體工商戶等投資創辦家庭農場,增強家庭農場發展后勁。二是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與家庭農場的合作,切實提高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指導家庭農場創建高信譽品牌,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大力促進農業增效和競爭力。
3.4 強化經營機制引導,實現農民增收。一是要做好注冊家庭農場的服務管理工作。通過制度化的管理,穩定家庭農場的發展。對出現違法違規經營的農戶,即時撤銷其家庭農場資格,并由工商部門注銷家庭農場法人資格。
通過幫助農民尋求適合自己的家庭經營方式,村民小組和村委會需更加深入走近農戶,同農戶分析尋求未來的發展之路,農村實現自主經營、自我發展和科學管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拉開了序幕,迅速的加快了家庭經營的轉型務農的腳步,進一步的發展和解放農村社會的生產力,從而為全面加快推進農村改革向高科技挺進,適應新社會的發展趨勢。
作者單位:云南省盈江縣農業局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