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曦
引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改革,各個領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歷程。農村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經濟建設相對比較落后,在農村社會中必然會產生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農村社會組織化程度不高,個人經濟行為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群眾行為和思想容易受到無政府主義和自由主義傾向的影響。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制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因此,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強化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生產更加科學,農村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和進步。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強化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對策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幫助。
農業結構調整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加快地區農業發展的出路。正陽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近年來,正陽縣按照上級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立足農業大縣的實際,在穩定糧食面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為應對新的形勢,地區提升認識,擴大認知面,充分認識調整農業結構,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緊抓調優改革的機遇,結合本縣的實際和現狀,圍繞擴大規模種植、農業經營主體等方面,以農場等合作組織為依托引進現代技術支撐,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同時,扶持現代服務業,加工業發展,改善地區農產品大而優,大而不強的現狀,進一步促進了地區農村經濟不斷向前發展。但是我們還應該清除的認識到現階段,地區農業結構調整還面臨著不少突出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采取措施將其解決。
1 正陽縣農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問題
1.1 農業結構調整缺乏科學性,技術含量不高
正陽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工業欠發達,遠離大城市,交通條件較差,信息傳輸不順暢,農村地區勞動力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十分高,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農民群眾很少,農村地區農民群眾的科學素養、文化知識還遠遠不能夠使用農業結構調整的需求。農民群眾思想保守,家庭作坊式的小規模生產模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群眾安于現狀,在行為和行動上,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存在,缺乏主動創新意識,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生產意識缺乏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因素。
1.2 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不足,無法發揮地區資源優勢
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部門領導干部不能深入實際,只是將農業結構調整掛到嘴邊,落實到報告上,粘貼到墻上,而缺少真實的行動,不能很好的落實農業結構調整政策和規定,搞所謂的形象工程,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干部的政績,缺乏可行性的調整措施。由于農業結構調整不到位,調整力度不足,農業生產優勢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來,不能將地區工業污染少,農業生產條件優厚等資源優勢全面體現出來,
1.3 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力不足
首先,地區農業龍頭企業缺乏帶動力。目前。正陽縣龍頭企業還沒有擺脫分散、組織化程度低、弱小的狀態,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輻射帶動能力較差,自身不能很好的抵御市場風險;其次,主導農業產業缺乏發展能力。盡管正陽縣農業結構調整調整過程中,都確定了相應的主導產業,但多數都是小規模生產經營,競爭能力較差,規模化支柱性產業較少;最后,組織化程度較低。由于農民群眾習慣于家庭作坊式生產,分散的農民群眾很難抵御巨大的市場風險,組織化程度較低,使得農民群眾在全新的農業市場體系下很難生存和發展。
2 強化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分析
2.1 大力宣傳,以典型促動力
為使全鎮群眾徹底擺脫思想落后的意識,激發他們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主動性,縣政府部門需要聯合各個鄉鎮召開鎮、村干部大會、戶代表會議,通過散發宣傳資料、張貼宣傳標語等方式,積極宣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容、方向以及國家政策等,消除群眾思想上的顧慮與擔憂。加大典型宣傳力度,組織鎮村干部、種植大戶赴外地參觀考察取經,利用黨員遠程教育播放致富能人宣傳片,邀請鎮上的成功典型現身說法等方式,用身邊的真人真事引導廣大農民投入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去。
2.2 積極引導,適度土地流轉
規劃形成后,為使引進來的企業留得住,廣泛宣傳中央的強農惠農政策,引導農民開展土地經營權的合理流轉,地區黨委、政府出臺政策,鼓勵農村土地經營權合理流轉,對一些長期從事打工、經商者的田土,依法采取出租、轉包等方式將土地經營權向大戶轉移。通過靈活的土地使用政策,使土地向能人、向大戶、向合作組織和企業集中,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基地化,為基地生產提供充足的土地資源,并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生產的豐產增效和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
2.3 創新發展模式,以龍頭促帶動
通過合作的形式,以利益為紐帶,把“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變盲目生產為訂單合同生產,變分散經營為規模經營,變無序競爭為有序競爭,變弱勢個體為強勢群體,實現了土地的集中連片和勞動力、科學技術的優化組合,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推進了區域種植、規模經營、優化結構的進程,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作者單位:河南省正陽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