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
引言
我國是水稻種植大國,當前水稻種植的主要品種為常規粳稻,雜交粳稻所占的比重不高,三系雜交粳稻具有高產高質優勢,與傳統水稻相比而言,能夠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三系雜交粳稻在安徽省的種植面積廣泛,該品種產量高,水稻顆粒飽滿,深受廣大農戶喜愛。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雌雄蕊同花,而且花器較小,雜交水稻相對于傳統水稻而言其品種通過改良,具有高產高質的優勢。由于水稻無法通過人工去雄實現雜種優勢利用,加上自花授粉作物的自交衰退輕微以及自交有利于品種純度保持的特點,因此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一般都以純系品種為主,隨著水稻研究不斷深入,并且發現雄性不育野生稻,對于水稻雜交優勢的體現具有一定的幫助。
1 確保制種純度
三系雜交粳稻是由不同的水稻品種雜交而成的,在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雜交水稻的生產水平,必須要提高制種純度,確保水稻制種純度是雜交水稻得以生產的基礎。
在制種過程中,首先要進行安全隔離,安全隔離是防止生物學混雜的重要措施。水稻制種過程中的隔離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增加距離,一種是設置隔離屏障,一種是錯開時間進行栽種。雜交粳稻最初出現于山區和丘陵地帶,江蘇省農科院在進行雜交粳稻六優1號制種的時候發現,為了防止秈粳串花產生大青稞,通過實驗得出制種的親本與其他的品種之間至少要保持200以上的距離。其次,確保親本純正。親本的質量是影響雜交水稻品種質量的重要因數,純度較高的親本種子可以生產出純度較高的雜交品種,在三系雜交粳稻種植過程中為了嚴格控制世代親本的純度,有專家提出了“控制授粉株系循環”的雜交粳稻三系親本原種生產方法,可以確保水稻親本的純度,從而減少雜交過程中的自交結實現象。
2 三系雜交粳稻單季高產栽培技術
為了不斷提高三系雜交粳稻的產量與質量,通常采用大田進行規模化生產,其中診斷水稻生長是否健康的標準為:栽培之后五天開始返青,半個月之后秧苗變烏,拔節前退淡,孕穗前轉綠,抽穗灌漿時變青綠。對于規模化生產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以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
2.1 壯秧指標
確定水稻苗是否健壯的指標是當秧苗生長到35-40天時葉齡7片左右,當出苗高度達到3.5cm時,三片葉以上的大粟為2-3個,當秧齡達到40-50天時,葉齡為8片左右。三系雜交粳稻的播種期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降雨條件等進行確定,安徽省三系雜交水稻的播種期一般為每年5月10日以前。
2.2 秧田制作和育秧。在栽培過程中,為了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可以選擇土質肥沃、便于灌溉、沒有病源、雜草少的田塊,在栽種之前應該要進行整地,田面要求平整,高差不能超過3.3cm,為了給水稻提供充足的生長空間,可以采用擴行稀植的方式,畦寬1.5m為宜,從而改善水稻群體的空間結構,使得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充分發育,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對于三系雜交粳稻,在育苗之前應該要對種子進行處理,用溫湯進行浸種,曬種的時候不能一味暴曬,應該要輕輕翻動種子。在育苗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大棚育苗栽培技術,大棚育苗過程中應該要對棚內溫度進行有效控制,平衡好晝夜差距,并且對秧苗的間距進行控制,確保水稻穩定生長。在育苗之前應該要提前晾曬,而且要用百克乳油浸泡,然后催芽。在育苗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永久的育苗地,對秧苗進行永久培訓,最好是選擇整塊田地或者水田地,加土50-60cm然后翻動,使得地面更加平坦,播種結束之后要進行施肥,并且用薄膜進行覆蓋。
2.3 肥水管理
為了提高水稻的生長水平,必須要確保水分和養分充足,使用充足的基肥,提高土壤肥力,有助于水稻健康生長。在每畝土地中使用30擔腐熟人畜糞、50kg菜籽餅、20kg過磷酸鈣作為底肥,面肥為6-8kg尿素、7kg氯化鉀。當水稻生長到二葉一心的時候進行追肥,追肥時以尿素為主,一般每畝秧田追施5kg尿素。當水稻生長到三葉期之前進行移稠補稀操作,使得秧苗的分布更加均勻,移栽秧苗之前的5-7天,還應該要在每畝土地上使用3kg尿素。灌溉是三系雜交粳稻生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了確保水稻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水源,可以在二葉期前進行溝灌,二葉期后進行淺水勤灌,直到移栽之前。
2.4 病蟲害防治。在秧田期需要重點防治的病蟲害有薊馬、葉蟬、白葉枯病。每畝秧田中使用200-250g殺蟲雙兌水50kg噴施,在移栽之前的5-7天需要再次預防白葉枯病。在水稻移栽之后也要定期做好田間管理,對常見的病蟲害進行預防,從而減少病蟲危害對水稻帶來的影響。在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本原則,從日常栽培管理著手,為水稻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和條件,減少環境變化引發的病蟲危害。例如不灌深水,不過量施肥,不串灌等,都是水稻栽培過程中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方法。另外,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病蟲害進行有針對性地防治,就安徽地區而言,在每年7-8月份很容易出現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等蟲害,使用200-250g殺蟲雙兌水50kg噴施,8-10月期間常見蟲害為稻飛虱,可在每畝土地上噴施25%的撲虱靈50g兌水50kg,每隔三十天繼續噴施一次。在水稻抽穗期間如果正好遇到陰雨天氣,則很容易感染稻曲病,對稻曲病進行防治,可以采用濃度為50%的多菌靈100g或25%粉銹寧60g兌水之后在水稻破口前至齊穗時噴施,一共使用1-2次即可。
3 結語
水稻是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常見農作物,也是我國百姓的主要糧食作物,在水稻栽培過程中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對于我國水稻產量和質量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三系雜交粳稻在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很多地區都有栽種,栽培過程中要積極加強對栽培技術的控制,從制種、種子處理、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個角度出發,提高三系雜交粳稻的產量與質量,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市仁和集鎮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