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峙凌
引言
大棚黃瓜栽培一般采用人字架方式,本文主要介紹了降蔓式栽培的相關技術。為了克服人字架缺陷,甘肅省岷縣開始推廣黃瓜降蔓式栽培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解決人字架栽培限制、采收期短、產量增長困難等,產量增長八成以上。
1 黃瓜是瓜類蔬菜中很受消費者歡迎的蔬菜,近年隨著我縣日光溫室的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日光溫室黃瓜的生產面積不斷擴大,管理水平比較好的產瓜期可達到10個月之久,其蔓長可長到6米多,管理水平一般的產瓜期也能保持6-8個月,蔓長在3-4米,所以黃瓜在生產中要想產瓜期延長,產量穩中有增,就要把好瓜蔓管理,尤其是在把好光、溫、水、肥、氣、調、控、收等關鍵的技術環節同時,瓜蔓的管理尤為重要。
最幾年來,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發現在相同的生產環境條件下,僅僅由于降蔓的高度和功能葉片多少不同,而導致病蟲害的發生輕重、以及產量、效益也各不相同。為此,棚戶對降蔓提出很多問題,瓜蔓究竟降多高,功能葉片留多少個才算標準,才能保證良好的通風透光和最大的光合作用,最重要的是不影響黃瓜的產量和品質,增加經濟收入。
2 生產實踐中,發現產量最低,病蟲害嚴重的大多是由管理粗放,降蔓不合理引起的,有些棚戶嫌降蔓太麻煩,憑個人想象,認為瓜蔓越低越好,每次降蔓距壟面0.5米左右,一些功能葉片全搭在壟面或壟溝,一是影響通風透光增加病害發生率,日光溫室長時間的高溫高濕或低溫高濕,導致壟面附近的葉片極易使病菌滋生,從而引起黃瓜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等病的發生,尤其黃瓜霜霉病短時間內會導致全棚毀滅。二是在行間作業時因降蔓過低后壟面附近的葉片最易受到踩踏損傷,從而影響到光合作用。三是影響病害防治效果,匍匐在壟面的葉片,每當病害發生時,在防治過程中噴灑藥物時無法均勻噴灑于葉片正反面,導致病害更加嚴重,且隨著農藥噴灑次數的增多,瓜條上的農藥殘留量增加,對食用者的身體造成損害。這樣就導致有些棚戶就將搭在壟面的葉片部分或全部摘除,僅剩7-8片功能葉片,導致嚴重的營養失衡,落花、化瓜增多,產量大幅下降。所以,應該怎樣降蔓才合理,一直是棚戶和技術人員關心的問題,經過長期觀察、實踐和瓜農探討,黃瓜在降蔓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2.1 降蔓前的準備工作
為了使瓜蔓高度一致,減少棚架鋼管的超重負荷,應在溫室兩山墻距地面2米處橫向間隔拉兩道8號鐵絲,并固定在后立柱上,以便托住所有的縱向細鐵絲,從而保證黃瓜降蔓后高度基本一致。
2.2 降蔓的具體方法
每當瓜蔓龍頭第一次伸到或超過細鐵絲(距壟面1.8-2米)時,解開拴在蔓基部的塑料繩子,順著原纏繞的“S”型方向由下而上逐步解開,使蔓頭降到距壟面1米左右處,要保證13-15片功能葉,從蔓頭開始由上而下打纏繞距蔓頭20-30厘米處打一活結,蔓頭10厘米處用嫁接夾固定。13片功能葉以下葉片,首先將干枯葉、破損葉、發生病害的葉片摘除,全部運出溫室外進行深埋或消毀,在不影響通風透光情況下,如果葉片功能正常時,可盡量多保留幾片葉,用來制造更多的光合產物,最大限度的增加產量,提高效益。
2.3 降落在壟面的騰蔓的處理方法
每次降落到壟面的騰蔓要順其生長方向,圓環式盤繞,隨著圈數的增加,可隨時用塑料繩捆綁在一起,盤放在蔓基部內側,經免在作業過程中被碰傷或碰斷,同時,還可以避免因灌水時壟面積水潮濕,導致到黃瓜蔓枯病的發生。
2.4 溫室前后降蔓高度的區別
根據溫室前部較低后部較高的特點,我們在生產中也要區別對待,對溫室前部的黃瓜,每當蔓頭伸起,容易頂住棚面,因此,前部降蔓次數要多一些,每次降15-20厘米為宜,而溫室后部較高,空間大,降蔓次數相應要少一點,且每次降蔓30-50厘米,注意保持整棚蔓頭平面。
3 黃瓜降蔓技術克服了人字架設施生長量受限的問題,有效延長采收期、產量增長八成以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先進方法,值得推廣。而且降蔓式栽培要求棚架牢固,必須為鋼架大棚。因大棚只有四周通風、棚頂溫度高、后期受溫度影響生長受抑制。如果改進放風口,把通風口向棚頂移,采收期還可延長。
總之,為了保證充足的通風透光,促進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光合產物,提高產量,溫室內黃瓜頭由前到后降成一個“前低后高”的梯形坡度,以達到最佳的生產環境。
作者單位:甘肅省岷縣經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