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養殖結構雖然從過去千家萬戶的散養戶逐漸向集約化、規模化的養殖場方向發展,養殖技術和經濟效益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大多數的養殖場在疫病防控方面還是存在著許多問題,疫病時有發生。而消毒工作是最有效的滅源措施,是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阻斷病原微生物的迅速傳播最方便、最廉價和最實用的辦法。本文就當前部分養殖場在消毒方面存在的誤區,對不科學消毒造成的危害和影響進行粗略的分析,希望能引起動物養殖管理者和動物養殖實施者對當前的消毒布局、消毒制度、消毒劑選擇、消毒設備、消毒方法等進行反思,以重新制定科學合理的消毒制度,為動物養殖健康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一點參考。
養殖場消毒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政策的一項重要措施,其根本目的是消滅被傳染源散播于外界環境中的病原體,以切斷傳播途徑,阻止疫病繼續蔓延。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消毒的功效被無意夸大,甚至被神化了,養殖場周邊或場內一旦有疫病發生,便采用頻繁的、大劑量、高濃度的消毒,認為消毒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然而此類不科學的消毒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反而會給養殖場的疫病防控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對當前養殖場的消毒現狀進行反思,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如何正確的認識消毒的作用和正確的開展消毒工作?
首先,消毒是對己被病原體污染的環境所采取的必要的補救搭施,而沒有預防環境污染的作用,更不可能對疾病的治療有任何的意義。因此盡可能地減少病原體污染和控制病原體污染源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其次,任何的消毒劑對動物或人都是有危害的,這是消毒劑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因為消毒劑對病原微生物都具有直接殺滅或抑制其生物活性的作用,其作用的機理其一是破化蛋白質,使病原體的蛋白質變性,例如來蘇兒,燒堿,醫用酒精等;其二是干擾病原體的重要酶系統,如一些強氧化劑,例如雙氧水、碘酒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其三是增加病原體細胞膜的通透性,使其吸收大量水從而裂解。所以凡是具有滅菌作用的消毒劑,無疑對動物機體也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組織腐蝕、吸收中毒、特異牲致敏等。具體表現在:
1、給人和動物的健康造成危害:大多數的消毒劑都具有刺激性,如甲醛、過氧乙酸、84消毒液(含氯消毒劑)等,有的刺激眼睛,引起打噴嚏、咳嗽 氣管和喉頭水腫如復合酚;有的引起皮疹和使動物煩躁不安等癥狀。
2、成為某些疾病的誘因:動物的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是與外界相通的,我們對飲水消毒的時候,就是在對動物的消化系統粘膜做破壞,所以對動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影響很大,甚至會誘發腸道疾病。比如當我們做帶豬消毒時,霧化的消毒液通過豬的呼吸對呼吸系統粘膜造成傷害,可能導致豬的第一道天然防御屏障的不完整性,從而使得致病菌能夠長驅直入,侵害豬的呼吸系統。這就是為什么頻繁消毒的豬場飼料報酬低、呼吸疾病嚴重的原因之一。同時,消毒的本身對動物也是一種應激。
3、損傷器具:很多消毒劑腐蝕性都是很強的,如石灰水、苛性鈉、過氧乙酸等對金屬圍欄、金屬飲水器、金屬飼槽、電器等有很強的腐蝕性,被腐蝕的器具,極易污染和殘留細菌病毒,如破傷風桿菌等。
4、降低環境的自凈能力:在自然環境中有許多有益的微生物可分解養殖場排出的有害污染物,可將它們凈化成無污染的水、二氧化碳等簡單的無機物,使有害微生物失去了宿主而死亡,從而使環境得到凈化。在頻繁和不規范的消毒情況下,有益微生物也被殺滅,而一些耐藥微生物會更加猖撅,大量的繁殖并擴散,對人類和動物生產造成更嚴重的危害。
5、導致病原微生物抗逆性增強:長期大量的使用消毒劑,會使消毒效果明顯降低,甚至完全失效。例如,在污水中已經發現了含有抗甲醛的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和傷寒桿菌,對季銥鹽類產生耐受性的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所以在養殖場生產中合理使用消毒劑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6、可能引起生物變異:消毒劑的長期大量應用,會促使生物遺傳物質發生突變,這種突變是很細微的,但經過數代甚至多代以后,量變引起質變,可能出現新的有害變種。
其三,消毒劑殘留及對環境的破壞也不容忽視。比如含氯消毒劑在消毒過程中,主要是靠次氯酸的強氧化牲來殺滅病原微生物的,而氯制劑在消毒過程中會生成有機氯化物,長時間滯留在土壤、水源等環境中,產生危及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潛在危害。
通過以上的分析,作為動物養殖的管理者和動物養殖的實施者是否也該對當前的消毒布局、消毒制度、消毒劑選擇、消毒設備、消毒方法等進行反思,是否應該針對當地的養殖現狀重新制定科學合理的消毒制度?
作者簡介:謝彬,(1970.8-),女,四川自貢榮縣人,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獸醫。
作者單位:四川省榮縣長山鎮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