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明
引言
昭通市水能資源豐富,水電站數量多,庫區水面廣闊,為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科學合理開發庫區漁業資源是解決淹沒區群眾生產發展和生活安置、實現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有效措施,現就昭通市電站庫區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1 庫區基本情況
1.1 水域資源狀況
昭通市水能資源豐富,電站數量多,目前,向家壩、溪洛渡兩座巨型電站及橫江流域和牛欄江流域中、小型電站庫區陸續蓄水后,昭通市轄區已形成近1.53萬hm2電站庫區水面,到2020年白鶴灘電站庫區形成,昭通市電站庫區水面將達到2.67萬hm2。昭通市大部分電站庫區位于干熱河谷地帶,水面溫度較高,水質良好,適宜發展漁業生產。
1.2 漁業資源狀況
據文獻記載,我市所屬金沙江下游(含支流)水系共有土著魚類162種,隸屬于5目15科79屬,鯉科91種,條鰍科16 種,鲿科14 種,爬鰍科9種,沙鰍科8種,腹吸鰍科5種,鈍頭鮠科4種,鲇科、鮡科、鮨科各3種,花鰍科2種,鱘科、長吻鱘科、胭脂魚科和合鰓魚科各1種。重要經濟魚類有銅魚、圓口銅魚、巖原鯉、大口鮎、長吻鮠等,但由于水電開發、過度捕撈等因素,金沙江下游魚類種數正在下降,漁獲物小型化、低齡化現象明顯,魚類資源已呈衰退趨勢。因此,發展庫區水產養殖,可促進野生魚類生存、發展,有效保護水生生物資源。
1.3 庫區漁業發展現狀
2007年昭通市委托科研機構編制了《昭通市電站庫區漁業發展規劃(2008-2020年)》。《規劃》確定電站庫區投餌網箱養殖面積可達總水面的2.0‰,不投餌網箱養殖面積可達總水面的1.0%,同時,綏江縣、水富縣均也完成漁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和發布工作,永善縣正在著手編制漁業發展規劃。目前,昭通市水電站庫區漁業資源開發力度極其有限,建成網箱面積10.6 hm2,占現有庫區總面積的0.69‰,養殖品種主要為鯉魚、鯰魚、長吻鮠、鯽魚、鰱魚、鱅魚等金沙江土著魚類。同時,近年來綏江、水富、永善投入各類資金264萬元,在向家壩、溪洛渡庫區人工放流魚苗260余萬尾。
2 庫區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經費投入及政策扶持不足
扶持政策和投入資金較少,支撐庫區漁業發展的項目少,漁民用于擴大再生產資金缺乏來源渠道。設施條件落后,水產技術推廣條件建設的投入總體較少,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基本沒有專項投入,苗種良種繁育基地及養殖示范點建設嚴重滯后。
2.2 技術支撐不足
昭通市現有的漁業機構為一套班子幾塊牌子,政事不分,既不能專職執法又增加漁業科技人員工作壓力,影響工作效率,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力量也極其薄弱。
2.3 資源閑置嚴重
缺乏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帶動,本地養殖戶對庫區漁業資源開發力度有限,發展不充分、發展水平不高,資源閑置嚴重。同時,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較少,生產組織化程度低。
2.4 協調共管機制建設滯后
昭通市目前最主要的向家壩、溪洛渡兩大電站庫區為共管水域,涉及云南、四川兩省,宜賓、涼山州、昭通三州市,向家壩庫區涉及兩省6個縣,溪洛渡庫區涉及兩省9個縣(區)。目前,兩省三州市間未建立有效的協調共管機制,相互交流、溝通較少,為開發和管理庫區漁業資源帶來較大的難度。
3 庫區漁業發展對策
3.1 生態優先,因勢利導
在庫區漁業發展方面,昭通市應嚴格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統籌考慮庫區移民后扶工作實際及庫區移民發展水產養殖的強烈訴求,因勢利導,在確保庫區水域環境安全的前提下,科學有序地組織庫區移民開展水產養殖及發展生態漁業,切實解決淹沒區群眾生產發展和生活安置、實現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
3.2 規劃引領,有序發展
電站庫區生態漁業發展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結合昭通市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需要,在科學評價庫區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編制電站庫區漁業發展規劃,科學確定發展目標、養殖容量,科學界定功能區域,優化區域布局,以庫灣、庫叉水域為重點養殖區,明確健康種養區、生態增殖區、資源養護區、休閑漁業開發區等各種功能區劃,嚴格規范管理,并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加強水質監測,根據水情變化及時調整相關措施,確保庫區漁業有序高效發展,既做好大保護,又實現好發展。
3.3 統籌兼顧,放養結合
堅持以保護水質、恢復漁業資源和改善生態為前提,采取“以水養魚、以魚養水、魚水相依”模式,放養結合,以放為主,發展增殖漁業和合理放養濾食性魚類,推進庫區生態漁場建設。在庫區水產養殖可承載量內,適度開展優質土著名優魚類網箱養殖,并與生態放牧養殖鰱鳙魚類等相結合,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實現農村移民增收致富和生態文明建設共贏。
3.4 加強溝通,協調共管
相關方面要加強溝通,統一發展思路,成立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電站庫區漁業管理跨省協調領導小組,建立高效、可行的庫區漁業產業發展及庫區綜合管理協調共管機制,嚴厲打擊非法養殖、非法捕撈等行為,切實加強庫區管理,促進庫區生態漁業持續健康有序發展,維護庫區水域環境安全。
3.5 增加投入,修復資源
向家壩、溪洛渡等水電開發造成了河流環境結構和水文情勢的改變,阻斷了魚類洄游通道,影響了魚類種群多樣性及棲息地,金沙江中包括國家二級保護魚類胭脂魚和大鯢,重要經濟魚類銅魚、圓口銅魚、巖原鯉、大口鮎、長吻鮠等100余種魚類資源遭受衰退甚至滅絕。因此,建議電站業主增加投入,建立金沙江土著、特有魚類繁育基地,加大庫區土著魚類增殖放流力度,修復庫區漁業資源,促進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昭通市漁業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