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航
為什么要招人、用人
如果有人問:企業為什么要招人、用人?你可能覺得這個問題不言而喻——當然是用來干事的。但要是讓你回答企業用人“干什么”的時候,恐怕一下子也很難說清楚。
從大的層面來說,“干什么”是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為解決顧客問題,滿足顧客需求,也就是為顧客創造價值。這是企業所有員工,要通過分工協作一起干的事情。企業的所有生產經營活動,所有員工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都要圍繞著創造顧客價值這一核心展開。
從中的層面來說,“干什么”是擔負起自己崗位的職責,完成崗位所需承擔的各項工作任務。企業圍繞創造顧客價值這個核心,所要開展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分解歸類為部門職責或者團隊工作任務,再把這些職責或者團隊任務,分解為崗位職責或者團隊成員工作任務,才能落到每個人的肩上。而所有員工要把肩上的職責和工作任務圓滿完成,顧客價值才能得以創造。
從小的層面來說,“干什么”是接受上級的指令,完成上級主管交辦的工作任務,實現上級下達的工作目標。企業的宏觀戰略目標和規劃,要經過層層分解,成為各個層級的具體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然后通過工作計劃,有條不紊地逐級落實,才能最終得以實現。在實際工作中,接受上級工作指令,完成工作任務,實現工作目標,是每位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最基礎的責任和義務。
厘清企業“價值清單”
企業所有的生產經營活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價值創造類活動,一是支持保障類活動。
價值創造類活動,就是為顧客解決問題、滿足顧客需求的過程中所需付諸的行動。價值創造過程中的各個相互關聯的環節,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價值鏈。通用的價值鏈包括構思創意、研究開發、產品和工藝設計、采購供應、生產制造、市場銷售、售后服務。
支持保障類行動,就是為創造價值提供條件,并保證創造價值的活動能夠順利高效完成所需付諸的行動。通常包括人力保障、物力(環境)保障、資金保障、信息保障、管理保障等等。
商場如戰場。競爭對手之間爭奪顧客,與兩軍之間爭奪陣地、兩國之間爭奪核心利益,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價值創造就是在前方攻城掠地,支持保障就是在后方補充給養。前方將士再勇猛精進,糧草供應不上也必敗;糧草供應再充足,前方將士軟弱無能也白費。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企業要想準確地把“干什么”回答清楚,必須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把價值鏈列好,然后把價值創造過程的各個模塊,各個模塊的工作流程,各流程環節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不斷分解,最后就可以把與價值創造相關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列出清單;同樣,再把支持保障類工作的各個模塊,各個模塊的工作流程,各流程環節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也不斷分解,然后把與后勤保障相關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列出清單。
這樣,就把企業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和工作基本上羅列清楚了。
整合部門“任務包”
企業把創造顧客價值所需做的所有事情和工作羅列出來以后,就可以把這些事情和工作按照特點和性質分門別類,把相近的事情或工作歸結在一起,成立一個部門,這些事情就交由這個部門來承擔。每個部門就相當于一個大盒子,企業要像裝盒子一樣,把所有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分門別類地裝到各個大盒子中。于是,部門就出現了,部門的職責和工作任務也產生了。根據工作需要劃分出部門,并把所有工作都分配到部門里,企業就建立了組織結構。
部門有了,每個部門又有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或工作以后,還要把部門內的這些事情或工作再次細分和歸類,把特點和性質相近的事情或工作歸結在一起,成立一個崗位,再把這些事情交由這個崗位來承擔。每個崗位又相當于更小的盒子,把大盒子中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再裝在這些更小的盒子中。于是,部門的崗位設置就形成了,崗位的職責和工作任務也明晰了。最后,根據每個崗位的工作量,來確定崗位需要的員工人數,企業的崗位編制就作出來了。
至此,創造顧客價值的所有生產經營活動,就分解落實到了每個崗位及其任職者的身上。于是,企業所有的員工,就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職責,哪些事情是自己應該做的,哪些責任是自己應該承擔的。這樣,一個公司的組織設計的第一階段就完成了,輸出的工作成果包括公司組織結構圖、部門職責和部門工作任務表、各部門的崗位結構圖、崗位職責和崗位工作任務表。這個過程就是責任分工的過程,責任分工就是體制。其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則,一個是盒子外面不能有工作,也就是所有工作都必須有明確的部門和崗位負責;另一個是不能把一個工作任務同時放在兩個盒子里。
可以看出,科學的組織建設程序,應該是先有工作后有部門,而現今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卻是先設部門,然后再為部門分派責任和工作。
分工完成后,企業的組織建設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建立一套運行機制,保證各部門、各崗位之間能夠相互協調配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并且要不斷對運行機制進行完善和調整,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證公司的經營目標和各項總體安排部署,能夠順利得以實現和落實。這就是公司的機制建設。
一句話概括,體制就是分工、機制就是協作。體制、機制建設,就是企業從宏觀角度解決“干什么”的問題,這也是企業配置使用人力資源的基礎性工作。
需要強調的是,公司組織扁平化,打破部門壁壘實施團隊化管理,實施項目制,推行阿米巴模式,都是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具體形式,其本質都是分工與協作,都是為了在明確“干什么”的基礎上,激發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提高運營效率,減低運營成本。
不管什么樣的組織形式,必須與公司的業務相匹配,目的是有利于高效率、低成本地為顧客創造高價值。因此,企業組織的形式,也就是體制與機制,或者說分工與協作,是由公司業務決定的,要隨著價值創造過程和環節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隨著科技進步的不斷加快,會帶來產品或服務的快速升級迭代,會使顧客需求、動機和行為不斷快速變化,企業必須防止組織僵化,一定要成為具有超強變革能力的學習型組織。
明確責任分工
企業明確了部門職責或團隊的工作目標,又明確了崗位職責或團隊成員的工作任務和責任分工,企業里的所有員工,也就明確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及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更加重要的是,明確的責任分工,是有計劃地實現公司總體戰略目標的基礎。因為有了責任分工,企業才可以把公司的總體戰略目標,按照責任和義務的劃分,通過層層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具體落實到每個員工的具體行動之中,企業的戰略意圖才能得以最終實現。
具體地說,就是企業要把總體的戰略目標和規劃,首先分解為年度經營計劃;然后各部門或者團隊,再把企業的年度經營計劃按照責任分工,分解為部門或者團隊工作計劃;各崗位的員工或者團隊成員,再把部門或者團隊工作計劃,分解為自己的工作計劃或者具體行動。這樣,企業的總目標,就變成了具體行動,落實在了每個人的肩上。每個人的崗位日常工作,加上分解到自己肩上的戰略行動,再加上根據責任分工臨時分配的工作任務,就是企業需要員工做的事情。
總之,只有建立了科學的體制和機制,實現了高效的分工和協助,并能夠通過分工協作把企業的戰略目標轉化為每位員工的具體行動,企業才能夠清楚地知道需要員工“干什么”,員工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應該“干什么”。 責編/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