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先生,諱溉,字道潔,汝陰人也。嘗舉進士,免貢,避地州西山中。建炎初,集鄉民為保聚,與金人及群劫抗,屢克。后移居蜀之富順。
[注]免貢:沒有考中。
參考譯文
袁先生,名溉,字道潔,汝陰人。曾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中,避世隱居于潁州西面的山中。建炎初年,聚集鄉民保衛家鄉,與金人和劫匪對抗,屢次戰勝他們。后來搬到蜀地富順縣居住。
先生初從二程先生學,聞蜀薛先生名。富順鄰家薛翁以賣香自給,其子晨以香出,父則掩關待之。子暮而歸,因不復事鄰里,莫詳其趨步。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謁之,薛翁慢罵不應。先生固已疑之矣。間日再往,又不得前,于是積日屢造其門,薛翁喜而見之。先生與之語,不對;再見談古今百氏,又不得一言;三見縱論六經,薛翁才有喜色。曰:“子學已博,然寡要。夫經所以載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為!”先生曰:“如先生言,吾心將以會道爾。”薛翁擊節稱善,因以所學授之。居月余,勵先生出關,薛翁因亦遁去。
[注]刺:名帖,名片。
參考譯文
先生當初跟從程顥、程頤先生學習,(就)聽說了蜀地薛先生的大名。(現在富順縣居住,)鄰居家姓薛的老翁以賣香為生,他的兒子早上帶著香出門,老翁就關上門等待兒子回來。兒子傍晚回來后,就不再和鄰里有來往,沒有人了解他的行跡。先生懷疑他就是薛先生,準備了名帖去拜訪,薛翁謾罵、不理睬他。先生本來就懷疑薛翁是薛先生,(現在更加確定了)。隔了一天又去,同樣不能近前,這樣連續幾天多次登門拜訪,薛翁才高興地見他。先生和薛翁講話,薛翁不予回應;第二次見面的時候,先生談論古今諸子百家學說,又沒有得到薛翁的任何回應;第三次見面,先生縱談六經學說,薛翁臉上才有高興的神色。薛翁說:“你的學問已經很廣博了,卻缺少要領。經書是用來承載道的,言辭是用來闡明道的,哪用得著那么多呢!”先生說:“正像先生您所說,我一定會用心去領會道。”薛翁十分贊賞,于是把所學的教給了先生。過了一個多月,(薛翁)勉勵先生離開四川,自己也就離開了富順。
知識牽引
二程,即程顥和程頤,都曾就學于周敦頤,并同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被世人稱為“二程”。二人的理學思想對后世有較大影響,南宋朱熹正是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學說。在學風上,兩程提出了“窮經以致用”的主張,突破了漢學不敢獨立思考的墨守成規的治學方法,不失為一大進步。
程顥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題。按程顥的說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過陰陽二氣的絪缊化生,產生天地萬物,人只不過是得天地中正之氣,故“人與天地一物也”。因此對于人來說,要學道,首先要認識天地萬物本來就與我一體的這個道理。人能明白這個道理,達到這種精神境界,即為“仁者”。
程頤論述為學的方法時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說”。認為“格物”即是窮理,即窮究事物之理,最終達到所謂豁然貫通,就可以直接體悟天理。他所講的窮理方法主要是讀書、論古今人物、應事接物等。關于知、行關系問題,程頤主張以知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結果。
先生出關至夏口,岳開府飛必欲延至幕下,先生一見而出,不辭而行。語所知曰:“岳公武人而泥古,幕府無圓機之士,難乎免矣!”未幾而及難。先生因家荊州,往來夷陵、秭歸諸郡,與士夫言必稱善,悅其意旨,然后和之,循循然,人知其厚德君子也。
參考譯文
先生離開四川到了夏口,岳飛一定要請他到幕府任職,先生和岳飛見了一面就出來了,不辭而別。他對朋友說:“岳公是武將,又拘泥古代禮法,他幕府里沒有靈活變通之人,免于災禍就很難了!”沒多久岳飛就遇難了。先生就把家安到荊州,往來于夷陵、秭歸等地,與士大夫交談一定稱贊他們的優點,欣賞他們的想法,然后調和、折中他們的言論,非常溫厚平和,于是人們知道他是厚德的君子。
知識牽引
岳飛嚴于治軍、善于治軍,故“岳家軍”戰斗力強,“皆可以一當百”,金人也贊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注意靈活用兵。宋王朝實行“將從中御”,將帥作戰必須依事先準備的陣圖行事,不得擅自改變。岳飛認為,陣圖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戰是千變萬化的,“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陣圖。他說:“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若平原曠野,猝與敵遇,何暇整陣?”因此,他提出“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飛還提出“善觀敵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初,靖康后,天下兵荒甫起,先生家為汝陰盛族。嘗有客過其舍,先生察其狀貌有異,白諸父曰:“客奸人也。”徙家人避之。是夜客以寇來,遂與鄉社義兵斗死。后眾欲據前山為保,先生爭之,不聽。獨將妻子聚保山后。已而,前山果沒。金人大至,欲以萬眾攻山后營。先生塢中兵不滿千,召其眾計曰:“虜則勢盛,吾知數術,保以一箭破之。”其夕,虜砦山阿,先生使數十人各執鼓燧,如四山伏,約虜軍噪擾,燔山擊鼓為應。有談經客愚甚,先生激使為虜裝,竊虜號入宿虜酋帳下,以二矢授曰:“夜中發矢而竄。”客如先生計,恇恇僅能發箭。虜營驚亂,顧見火光并起,鼓聲四合,因潰自相攻殺數百人,遂不敢復至。
[注]恇恇:害怕,驚恐。
參考譯文
當初,靖康之役后,天下兵亂剛起,先生家族是汝陰的望族。曾經有個客人拜訪他家,先生觀察到他舉止樣貌有異,就告訴父輩們說:“這個客人是壞人。”他讓家人轉移躲避。這天晚上客人果然帶著賊寇來了,于是先生和鄉社的義兵一起與賊寇殊死搏斗。后來眾人想仗據前山自保,先生與他們爭論,他們沒有聽。先生獨自帶領妻子兒女及士兵保衛山后。不久,前山果然被攻陷。金人大隊人馬到來,想憑借萬人之眾攻打山后營壘。先生營壘中的兵士不足千人,他召集眾兵士商量說:“敵人聲勢很大,我知道五行、占卜的學問,保證用一支箭打敗他們。”那天晚上,金兵駐扎在山上,先生派數十人各自拿著鼓和取火的工具,到山周圍埋伏,相約等到金兵慌亂起來,燒山擊鼓作為響應。有個談經客很愚鈍,先生鼓動他,讓他換上敵人的衣服,竊取敵人的口令進入敵營,在敵人首領的帳中過夜,把兩支箭給他說:“夜間射箭,然后逃跑。”談經客按照先生的計策去做,驚恐得只能射(一支)箭。敵營驚慌混亂一片,看到山上火光燃起,鼓聲四面八方傳來,于是潰散,自相殘殺的有幾百人,于是不敢再到后山了。
甌浦薛某曰:圣人之學不可復見,走于先生焉取焉?嘗侍先生觀弈,能為負棋,易置數子,以弱為強。外舅強先生弈,則曰:“先人嘗以弈為廢事,所不忍違。”走從問義理之辨,先生曰:“學者當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走請終身誦服斯語。
[注]薛某:“某”與下文的“走”,均為謙辭,指作者。
參考譯文
甌浦(今永嘉)薛某說:(如果)圣人的學說無法再見到,我到先生這里來學習什么呢?曾經陪侍先生觀棋,他善于下將要輸掉的棋,改變幾個棋子,棋局就能由弱變強。我岳父勸勉先生下棋,先生說:“我的先人曾說下棋耽誤做事,我不忍違背。”我問先生義理的分別,先生說:“求學之人應當自己去探究,別人說得再好,不是你自己獲得的。”我要終生記住并踐行這句話。
知識牽引
本文是南宋哲學家薛季宣為其師袁溉所作的傳記。文章對袁先生的過人之處進行了細致的敘述和描寫。袁先生有程門立雪的精神,有見微知著的預判力,有明察秋毫的辨別力,深諳以寡御多、以簡馭繁之術,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寫作時的素材加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