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茫
誤入藕花深處
愛看誤導的笑話。
《笑贊》中有個笑話:一儒生以“太行山”作“代形山”,一儒生乃曰:“乃‘泰航耳。”其人曰:“我親到山下見碑也。”相爭不決,曰:“我二人賭一東道。某學究識字多,試往問之。”及見學究問之,學究曰:“是‘代形也。”輸“一東道”者怨之,學究曰:“你雖輸一東道,卻教他念一生別字。”
此笑話雖有其他版本,道理卻是一樣的。
某以為,學究對“代形”者并非用心不良,只是看他太過無知,故起歹念,誤導其繼續“代形”下去。雖是個笑話,意蘊卻不淺浮。
反觀現實中的誤導,卻不是拿來笑的。
一名大學生到某公司應聘市場部經理,各種手續辦好后,第二天就被轟到外面搞推銷。一個多月過去了,方知該公司招聘的就是推銷員,哪有什么市場部經理。小伙子黯然神傷,嘆曰:“又被楊花誤一春。”不幾日,一紙辭呈算是搵了青春之淚。
歷史上最著名的誤導怕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了。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至晚設宴驪宮,傳令舉烽。畿內諸侯,疑鎬京有變,即時領兵點將。至驪山時,但聞樓閣管龠之音。諸侯面面相覷,卷旗而回。褒姒見此情景,憑欄撫掌大笑。此一笑,笑亡了西周。
《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一戰,曹操八十三萬人馬被周瑜一把火燒得幾無鱗甲。從孫劉兩家聯手開始,就給曹操設下了一個又一個圈套:草船借箭、蔣干盜書、連環計、苦肉計……其間,曹操雖也用計,怎奈被江東識破。大戰開始之際,諸葛亮也是假借七星壇祭風逃過了周瑜的毒手。
前者周幽王無故舉烽,是因貪圖享樂而不計后果。結果幽王被殺,褒姒懸綾。后者孫劉聯合抗曹則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可以說,誤導亦是有性質區別的。
也許,沒有誤導就沒有可玩味的歷史,沒有誤導也沒有令人愕然的現實。歷史最可悲的地方就在于,沒有如果。
一友人幾年前聽信了一高官親屬的承諾,到外地給其打工。老板說到年底就讓這位朋友買上一輛豪車。朋友信以為真,立馬丟下本職工作馳往長白山。彼處老板不勝欣喜,時不時領這位朋友去酒店把盞,進洗浴享受,入舞廳銷魂。但朋友并未頭腦發昏,憑著技術,一年下來給老板賺下九十萬利潤。接近年底時,老板突然不見了。朋友非但車的一塊漆都沒得到,就連被拖欠的一萬多元工資也沒了著落。真是“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應聘是大有講究的。學識、形象、氣質、行為舉止、語言表達等等,為無數應聘者設置了踏入職場的第一道關卡。曾一則應聘者因為注重“細節”而被錄用的故事,給了人們另類思考:某公司招聘高級人才,眾多應聘者既自信又專業地回答了招聘主管的問題后全部黯然離去,而一名應聘者進入辦公室后,首先彎腰拾起了地上的一個紙團,不承想,打開紙團看到一行字:歡迎你成為公司的一員。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
前些年,許多公司熱衷“細節決定成敗”,追求精細化管理本值得推廣,但舍本逐末地設置各種“細節”,卻是招聘單位的灰暗行徑。倘若拾紙團的應聘者胸有萬千錦繡還則罷了,倘若只是拾了紙團而腹內空空,日后叫苦的只能是招聘單位。這個故事的出發點或許是引導應聘者要留心細節,但它最終卻將應聘者引入歧途。一個高級人才前去應聘,從邏輯和心態上講,不太可能去顧及地上的一個紙團。好在“紙團細節”并未產生什么效應。
是非曲直苦難辯
“萬誤曾因疏處起。”《水滸傳》中高衙內欲霸占林沖之妻,為達這一目的,陸謙向林沖獻賣刀計。單純的林沖哪里知道賣刀背后的玄機?買了刀后,第二天便聽信了兩個承局的傳話,帶刀誤入了白虎節堂,結果被刺配滄州。若不是魯智深暗中保護,野豬林已是林沖的最后歸宿。誤聽一聲吆喝,人生便出現反向逆轉。《紅樓夢》中的尤二姐更為可悲,她哪里經得起“最少也有一萬個心眼子”的王熙鳳的蠱惑,也是她一直向往賈府里的“好段東風,好輪明月”,登時就離了花枝巷,隨“姐姐”進了賈府,最終受不了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吞金而死。尤二姐至死都不明白個中蹊蹺。只是“驚回好夢,誤游紫宮朱府”。
《呂氏春秋》里有篇《察傳》,大意是聽到了什么話,不可以不審察辨析。白的東西傳了數遍以后變成了黑,反之黑變成了白。所以狗的模樣像大母猴,大母猴的模樣像獼猴,獼猴的模樣像人,而人與狗的模樣相差太遠了。因此,聽到什么話應審察一番,便可得福;如果不去審察就信了,還不如聽不到。
齊桓公是從鮑叔牙那里知道管仲的,楚莊王是從沈尹筮那里知道孫叔敖的,兩國之所以能賴二人稱霸諸侯,是因為齊桓公和楚莊王對管孫二人進行了認真的審察。而吳王通過太宰嚭接受了越國的求和,晉國智伯通過張武知道了趙襄子,對越國的求和和趙襄子,吳王和智伯沒有進行審察,所以國亡身死。
所以,“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宿習修來得慧根
“丹青一詿誤,黑白相糾紛。”al公司有一種蜚聲海內外的產品,這種產品本身無甚問題,價格高些消費者似乎也接受了。可是有網友說,它的營銷方式“令人痛恨”,它的營銷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偷換概念。單獨看某個觀點不僅正確,還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可是,al用一種非此即彼的邏輯,將正確的觀點偷梁換柱,手法隱蔽,目的陰險。它倡導積極的人生態度,倡導擁有自己的事業,倡導刻苦努力以達成功彼岸。但問題在于,只有做al才是積極的人生嗎?擁有自己的事業就是去做al?al還過分倡導一元化成功,金錢至上,過分強調金錢的獲取,這種觀點嚴重扭曲了人生價值觀。須知人的成功或幸福是一個綜合概念。這位網友說:“我敢說,做al的人沒有真正的朋友。做al一年以后你還能找出三五知己,那太陽一定會從西邊出來。”為了營銷碩果,把道德踹成癟三兒,這顆“碩果”必是毒果。
由此可見,企業要進步,須注意建立三個層面的學習內容:1、精神層面的修養;2、觀念層面的進步;3、技能層面的提升。可是有些企業表現出來的是更多的盲目性,對學習培訓內容選擇不清晰,于是跟著潮流走,兼受媒體炒作的影響,市場推廣什么,就辦什么培訓班,實際效果絲毫沒有。更有不少企業秉持的管理思想依然沒有逾出誤區。真個是“粉膩迷春月滿林,誤隨秋日弄芳菲”。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時并不是“慧根”,甚至聰明反被聰明誤。學學任正非先生,做了十幾年的基建工程兵,卻也沒有在房地產最牛的年代“撈”上一筆,更沒有在資本理念盛行的今天“瘋”投一把。從始至終,他都一根筋似的創新科技、穩扎穩打。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又有幾人能做到?再看看有些企業,跟風創新、盲目轉型,貪圖眼前小利,最終將企業推向萬劫之地。
一則真實的笑話發生在春秋時期。宋楚交戰于泓水,楚兵天明開始渡水,公孫固鼓動宋襄公乘其半渡而擊之,宋襄公指著大旗說:“你看見上面‘仁義二字了嗎?我堂堂之陣,豈有半渡而擊的道理?”楚兵渡河后開始布陣,公孫固又讓宋襄公趁楚方尚未成陣而擊之,宋襄公怒道:“你只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交戰結束,宋兵十喪八九。誤宋君者,仁義乎?
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發出驚世駭俗的吶喊,這一切都是“大騙局”。《獨立宣言》是騙局,農業革命是騙局,《婚姻法》是騙局。雖然有人評論其思想之敏感、極端,但是聰明的智人何嘗不是在誤導中存在的呢?無數像赫拉利一樣的青年終究沒有找到防止被誤導的答案。還是借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人類必然的異化過程之路,只有經過痛苦的沉淪,人類才能結束異化、完成人性的復歸。
中國的誤導故事浩浩湯湯,惜未有人編撰成書。誤導是大題目,而至今無大文章。尤為令人不解的是,誤者不言其誤,被誤者不警其被誤,故令人糾結的故事尚不能絕于耳目。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