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潮

學生畢業之際,學校和老師拿什么送他們開啟人生的新征程?是送一點有意義的紀念品?是送一些暖心的經驗語?還是送一次歡騰的離別宴?在當下奇思妙想頻發的時代,任何你所不敢想的奇招都可能出現。西安音樂學院的趙巖、白萌等老師還是覺得用傳統的方式更為實用些:指導一場學生自導自演的專場音樂會作為送行的禮物。這一禮物很傳統,看似無甚新意,但它既是全面整合他本科、研究生其間所得技藝,薈萃青春所特有的創造性才華的平臺,也是意在錘煉他們獨立音樂詮釋能力的窗口,尤其在當下注重實踐綜合能力的教育社會需求環境之中,送其實用性技能才是最靠譜的禮物。這就是西安音樂學院2017屆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專場音樂會的組創初衷。筆者調查發展,這樣的音樂會近來還真不少,各個學校都在竭盡全力,絞盡腦汁,力求辦出各自特色,辦出地域亮點。以下諸種思路可資參考。
一是在指導思想上要以學生為主體。要想讓學生能在畢業后獨立工作,甚至獨當一面,必須給予其獨自錘煉技能的機會,在“畢業歌”的展示會必須要以學生自己的喜好為基礎,從選擇自己喜愛的曲目到具體的表現形式,教育者僅給出建設性意見就足矣。舞蹈《啟程》和教育新體系《我的大學》都用了敘事性的手法,尤其是后者將學生學校所走過的路、所感悟的藝術以直觀形式予以展現,從入校時的青澀懵懂到學習途中的歡悅暢達,再到畢業時的豪情乃至扔學位帽時“我們畢業了”的宣泄。教師逯璐說這個創意感極強的節目幾次觸其淚流,由此可見學生技藝的創造性潛力。阜陽師院音樂專業的學生自編自演了《淮畔楊柳腰》較為深情地表達了他們浸潤淮河民間音樂的快樂。以學生為主體利于充分調動其自身潛能,整合了所學技能并化為藝術內容的表達,雖然可能較為直接、表層,但卻是真實地展現了大學生們時代審美,時尚的觀念,化技術于無形之中,使觀眾忘卻技術本身而隨著節目的展開而感受其創造力。像雙排鍵獨奏《美女與野獸》、古箏合奏《鴻雁》等的表演,尤其展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創造力,拋開技術束縛而注重舞臺美感的塑造,使得這些自創節目充滿了感染力,而這恰是這些學生今后特別需要的獨立工作能力。
二是在藝術技能展現上要以整體美為首選。舞臺藝術之美特別倚重其整體表現,這與平時的教學、考試都有很大的區別,較早地讓學生體驗舞臺表演能感染觀眾的特殊之處,也是畢業之際首先要告誡之處,這就要在他們獨立展現藝術才華之時注重整體美的首選要旨所在。女聲二重唱《花之歌》、巴揚獨奏《探戈-托卡塔》、六重唱《美麗的戴斯碧娜》這類表演需要營造音樂的情緒變化線索,為此,表演者以現場審美變遷而讓觀眾感知到,它以整體美感過程的構造,敘說了音樂故事,抒發了漸變情感,完整地呈現了原來作品的情節并在現場打動了觀眾的內心,其中或唯美或濃烈或緊張的整體美營造,也使表演擺脫了學生腔,形成了獨立藝術個性,使觀者為之動容。阜陽師院的《新編十面埋伏》以原有故事而進行了新編,以波折變化強烈的戲劇性來現代化地表現原作的情境,完整的敘說過程是其表演贏得喝彩之因。整體美是學生能以藝術本身的表達為需求而綜合運用各種所學技能,這是訓練他們成長為可獨立工作的藝術家的關鍵環節。
三是在藝術視角選擇上要以多樣性為重點。現在的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除了極少數優秀者可能會成為專業院校的專任教師外,大多數還是要以其全能型而安身立命的,一專多能,五項全能,仍然是音樂教育專業的重要培養觀念。在“畢業歌”上要強調并讓學生注意到其多樣才華的檢驗,是教育者給他們所上的最后一次實踐課。獨奏《第二奏鳴曲》(肖邦)及《魔鬼的誘惑》(普羅科菲耶夫)、獨唱《我的深情為你守候》、雙鋼琴演奏《藍色狂想曲》、合唱《不要忘記我》及《我們的歌》等,從唱、奏、演的多層面展現了畢業生的才能,尤其強調他們之間互相配合,從展現一臺音樂會的多彩性上挖掘其多樣的能力,甚至要在排演中訓練學生注意節目間的邏輯關系、張弛布局等多種關系。音樂教育專業以鋼琴、聲樂為基礎專業,還要涉及其它器樂演奏、合唱、小戲劇、創編、舞蹈等能力,這樣的多才多藝才可能勝任今后的工作之需,在畢業音樂會這一最后的課堂上,教育觀念及其實施是重點要訓誡之處。
傳到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在學生畢業之際似乎已經完成使命,但以“畢業歌”這樣的最后一堂實踐課送給畢業生以實用性禮物,是注重教育技能觀念之使然,“工欲善必先利其器”,這一“禮物”或將成為推動學生獨立工作的催化劑,促使畢業生們綜合運用所學而實現蛻變,開啟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