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富
摘要: 本文針對目前高校畢業生留沈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進行研究,就目前制約高校畢業生留沈就業的教育體制改革、地區發展差異、畢業生創業類型劃分、畢業生創業風險承擔能力等一系列因素進行分析,根據目前高校畢業生留沈就業現狀,從高校畢業生留沈就業基本政策和監督體系建設、為高校畢業生留沈就業提供創業綠色通道、加強高校畢業生創業類型劃分等多個角度,提出改善高校畢業生留沈就業的相關意見與建議。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lege graduates' stay-in-Shenyang employment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It analyzes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restricting the stay-in-Shenyang employment,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division of graduates' types of entrepreneurship, the risk of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graduates' stay-in-Shenyang employment, relevant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basic policies and supervi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green channel for entrepreneurship, strengthening the college graduates entrepreneurial type division and so on.
關鍵詞: 高校畢業生;留沈就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stay-in-Shenyang employment;revitalize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0-0165-02
0 引言
2017年2月27日,知識產權局、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標志著國家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規劃已經進入了實施階段。然而,目前有來自金融機構的統計結果顯示,2015年遼寧常住人口是4382.4萬人,較2014年下降了8.6萬人。從人口普查和金融機構給出的統計數據來看,在東北流失人口中,高層的、管理層的和生產線的骨干力量占了多數。據統計比較,武漢每年高校畢業生約120萬人,近半數的畢業生能留在當地。而作為遼寧省省會的沈陽,其高校數量在全省占三分之二,可是畢業生留下來的比例卻遠沒有武漢那么高。從人口經濟學角度看,一個地區的人才流失與經濟下滑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而且彼此還相互作用。因此,留不住人才,就不可能談東北的振興。
1 存在的問題
1.1 目前有關方面對于如何制定長期有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傾向性政策的研究和支持不夠
①根據沈陽市近五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相關政策及通知來看,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大多集中在高校畢業生的學費代償、求職補貼、公益性崗位購買等側重覆蓋面的財政補貼上面,但是對于如何統一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高校及社會服務體系、有針對性地拓展高校對接用人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實習實訓通道、引導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的配套補貼等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長效傾向性政策的研究和落實稍顯不足。
②由于目前全國各地經濟及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距,國家統一制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持政策在部分地區的執行落實尚且存在困難,跨區域、跨地區的地方性扶持政策的落實則難度更大。比如一些地方政策只針對本地生源,致使外地生源在本地就業時無法享受相關政策優惠。
③目前,人社部門、財政部門、金融系統、保險行業、戶籍及檔案管理部門、教育系統等部門均有涉及到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相關部分,可是各部門間尚未就此環節進行過統一籌劃、協同管理,各部門間在此問題上的責任義務不夠明晰不僅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資源浪費,又可能使得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脫離實際情況。
1.2 引導高校畢業生去基層就業的相關政策缺乏長期、可實現的政策性吸引力及保障機制
①目前,基層中小企業對于高校畢業生需求仍比較旺盛,然而僅靠宣傳手段而沒有能夠為高校畢業生提供高于當地一般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具有可預期的職業上升通道以及社會認可度,不僅不可能將高校中最為優秀的一流人才引導至基層就業,就是最為普通的高校畢業生也很難下決心長期而穩定地在基層就業。②目前已在基層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中,基本集中在小微企業和諸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崗位等基層公共服務類崗位。然而如小微企業,在經濟下行的形勢下本身已壓力重重,能夠提供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條件也很難達到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的心理預期。再如基層公共服務類崗位,其本身對于專業性要求不高,加之難以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崗位編制,在其本身福利待遇十分有限的前提下,“同崗不同酬”的現象更是普遍,因此絕大多數畢業生也很難愿意穩定在這樣的崗位上。③由于缺乏相關監督機制,各類人才外包公司、人才服務公司、人才代理公司的部分業務無形中既造成了畢業生就業市場薪酬體系管理混亂,也在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發生勞資糾紛時帶來訴訟主體不清的可能性。
2 幾點建議
2.1 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基層調研,保證政策的制定更加符合實際
①建立區域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機構并由政府垂直管理,根據區域發展水平制定地方性高校畢業生就業相關政策,保證該機構有足夠的資源和權利能夠統一協調區域內涉及高校學生就業創業的各部門政策及執行落實口徑。
②加大高校專業改革力度,以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客觀要求,創辦個性化、專業化、實用性強的專業,根據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實現用人單位在政府補貼下的訂單式培養模式;鼓勵高校與企業實習間的學分置換;政府購買用人單位崗位提供給高校學生進行實崗實習,逐漸培養出更多適應就業市場和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應用性人才。
改善高校學生基層就業條件,加快基層小微企業產業升級步伐,比照發達地區平均工資水平為中小微企業就業的高校學生提供相應的生活及工資補貼;為在中小微企業就業的高校學生提供便捷穩定的住房、醫療、戶籍、休假等基本生活社會福利保障;保證在中小微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能夠在其基本上升通道享受相對優厚的傾向性政策(如公派定向出國進修、選派地方基層管理崗位、企業內部職稱及職位晉升、高校定制培養的專業深造等),從而吸引更多高校學生選擇到中小微企業就業。
2.2 加強科技中介服務市場的建設,以科技中介帶動高校產學研結合,從而提高高校學生創業質量,更好地引導高校學生基層就業,降低高校學生創業風險
①對于科技中介主體的地方性規范加以完善。在完善科技中介主體服務功能的基礎上,應在政府的組織配合下對于科技信息進行合理配置,加強對于《專利法》、《科技成果轉化法》、《著作權法》、《商標法》等與科技中介主體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研究,深入探討有關信托法特別是科技信托模式的相關內容,逐步建立起一個相對穩定的可以與國際科技中介主體服務體系接軌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使科技中介主體能夠真正在市場規律的調節下帶動高校產學研結合,從而保障科技中介主體良好健康的發展。加強高校自身產學研一體化進程,鼓勵高校技術成果市場化,建立高校科技成果展示平臺,鼓勵高校創新型技術入股到高校畢業生創業企業中去。
②加快促進對于科技中介主體發展相關政策規范的完善。政府應大力組建科技信息公共平臺,建立公共的專家咨詢平臺,通過行業協會組織的行業內評估、認證、投訴等手段對科技中介主體的服務進行監督,以期建立起一個為科技中介主體的發展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與配置政府服務體系,并逐漸從以高校為主力的科技中介主體中脫離出來,一方面為科技中介主體發展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使科技中介主體服務的各方當事人真正依照市場規律從事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相關活動,讓技術供求雙方積極地為科技中介主體的發展提供更好的軟硬件支撐,從而降低高校畢業生的創業門檻。政府還應該繼續加大對于促進科技中介主體發展的投資力度,建立政府科技研究專項發展基金。出資參與高新技術產業中高風險的科技創新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積極為科技成果產業化可能性較大、市場期許度高的科研成果提供適度的啟動資金,并為其實現產業化積極創造條件。對于科技創新型企業,尤其是初創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有期限的、更為優惠的稅收政策,同時鼓勵投融資類中介主體投身于科技中介主體的經營活動中來,保證科技中介市場內資金運轉的充足性和穩定性,加強創業風險評估團隊建設,加強高校畢業生創業風險強制評估機制,積極構筑風險投資綠色通道,大力興建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從而降低高校畢業生創業團隊的創業風險。
③建立科技中介市場與大學生就業創業相互支撐的人才儲備體系。國家勞動人事部門應增設科技中介的專項職業資格認證,授權高校開設科技中介輔修專業或資格認證專修專業,經過專修或輔修且成績合格者承認其成績,并準發資格證書,通過科技中介課程使更多學生了解中介的基本知識以及國家、地方的相關優惠政策。
此外,政府應將科技中介市場的準入門檻適當降低,把科技中介從一般中介劃分開來,實行專門化管理,以此提高我國科技中介人員的素質并加速我國高新科技產業化進程,此舉能達到“一石三鳥”之功效。應適度修改我國就業促進法和反壟斷法,持續加強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努力構建全民的信用體系,對創業從事科技中介的高校學生,實行金融信貸、稅費扶持等更加優惠的政策,并予以立法保障,以此來推進我國創新型國家建立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杜瑜.高校擴招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4(12).
[2]吳敏.高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途徑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3(32).
[3]鄧朝霞.加強高校后勤黨建工作,促進后勤事業蓬勃發展[J].高校后勤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