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阡居住著13個民族,其中仡佬族人口占比超過石阡縣人口的三分之一。石阡人杰地靈,這片土地也孕育了許多趣味、短小、形象生動的民間歌曲。這些民歌深受人們喜愛,廣為傳唱,并漂洋過海,是我國源遠流長的五千年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史書中的一頁燦爛篇章。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氣下,石阡人民努力發揚其民族文化義不容辭,而發揚傳統,需“從娃娃抓起”——讓石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走進當地小學課堂,使石阡的孩子們可以于音樂課堂中自由詠唱這些石阡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民歌,感悟并銘記其先輩的智慧與發展榮耀,讓其民族記憶能夠通過這種引導方式代代延續下去。
【關鍵詞】石阡;音樂;走進;小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石阡少數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與特色民歌
讓石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走進當地小學的音樂課堂,普及當地小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需要先了解石阡這個地方以及石阡少數民族文化的具體內容。石阡是全國仡佬族三大聚居地之一,民族文化內容豐富多樣,譬如,堯上仡佬民族文化村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仡佬民族村落。鄧氏宗祠、仡佬圖騰、民居建筑、敬雀節、古樹、風雨橋、溪水、神仙豆腐、烤全羊、貢茶、上刀山、下油鍋、竹球比賽等處處體現著仡佬民族的文化特色。
作為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其民族音樂文化中必然少不了的便是石阡少數民族的傳統民歌民樂。擁有優美自然環境的石阡,有著多民族融合交流,這片廣闊的土地孕育了許多地方特色濃郁、趣味短小、形象生動的民間歌曲?;蚋枭剿?,或揚勞作之趣,或吟生活之樂,或抒愛情之味;或內斂或直白,或羞澀或濃烈,或低入塵埃或高入云端。這些民歌,深受人們喜愛,廣為傳唱,并漂洋過海。其中《情姐下河洗衣裳》、《扯謊歌》、《妹家當門有棵槐》等歌曲或被中國民歌博物館永久收藏,或上中央電視臺、或赴海峽兩岸等地演唱。具有豐富意蘊石阡民歌,實為石阡少數民族文化之精粹,傳唱石阡民歌的人們,在詠唱樂曲的過程中,無不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石阡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厚氣息與其所具有的獨特地域魅力。
二、讓石阡少數民族文化走進當地小學音樂課堂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為了遵循更好地繼承、弘揚、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原則,提高當地青少年一代的民族音樂素質,在當地,于小學音樂教育中加強石阡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石阡少數民族音樂作為石阡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青少年中受到普遍的漠視,即便是在優秀民歌產出地的石阡,也同樣存在此類現象,這是讓人感到十分遺憾和悲哀的。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國人義不容辭;同理,發揚石阡民族文化,作為石阡人亦責無旁貸。因而以民族音樂感染、熏陶青少年,讓獨具特色的石阡少數民族音樂進入當地小學音樂課堂,是一項十分必要且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孕育了石阡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風格,從石阡流傳出的民歌都至今傳唱不衰。教唱民歌、反復唱響通俗樂律,有利于將具有地方民族氣息的“野生營養物”引入到當地小學的音樂課堂上,讓學生們在近距離地體會到石阡民歌美妙與浪漫的同時,也加深他們對石阡民少數民族瑰麗多姿音樂文化的認識理解,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引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增強其對石阡少數民族文化的學習興趣。
石阡民歌的體裁以山歌為主。要從其中發掘精品,注意營造與這些民歌實際發生相仿佛的場景,盡可能讓學生們能身臨其境,從而使學生唱得興致盎然,陶冶其在特定情境中的音樂情操,以這種方式來讓石阡少數民族文化走進小學音樂課堂,有利于學生們從實踐中放松心情、減輕疲勞、振奮精神,進而激發學生對音樂乃至其他課程更持久的學習動力。
民間歌謠是地方民眾生產生活勞動中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凝聚著當地勞動人民的汗水和心血,也是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石阡民歌走進小學音樂課堂,讓石阡少數民族文化走進小學音樂課堂,是讓當地學生領略其民族文化風采的康莊大道,亦是學習石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體會石阡先輩勤勞與智慧的不二捷徑。
三、寓“樂”于樂,讓石阡少數民族文化走進當地小學音樂課堂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會學生們使用石阡少數民族的民間器樂演奏,也是當地小學音樂教學面臨的挑戰性課題之一。如仡佬族的蹦蹦鼓、侗族的嗩吶,在當下,這些存在于當地民族風俗文化中的傳統樂器大范圍在小學中推廣或許與當地的教學理念有分歧,且一開始并不能為當地小學生們所感興趣,加上一些學校的物質條件也不允許這些民間樂器普及課堂,所以在當地小學課堂中普及石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比較困難的。要讓石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走進小學音樂課堂,首先必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來支撐。相關負責機構應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支持并于小學音樂課堂中普及當地民族樂器,組織教育專家和文藝專家們編輯出版自己的鄉土教材,開發出富有石阡少數民族特色的地方教材,從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向學生們傳遞新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對傳統民樂知識的學習興趣,推廣符合新時代發展的素質教育,將格調健康、旋律優美的東西引入課堂,發揚石阡少數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
課堂培育的最終目標不單單是要傳授學生科教文化知識,它還擔負著直接傳遞民族文化理念的重任。當地教育者只有將其提升到發揚當地民族文化的高度,才能跨越重重障礙,讓石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走進小學課堂。為此,當地小學教育工作者務必意識到自己在這一文化的傳承上責無旁貸。
讓石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走進小學音樂課堂呼喚高水準的“雙師型”音樂專業教師。所謂的“雙師型”音樂教師指的是:他不僅要做音樂專業教師,傳授樂理常識和一般性音樂技巧,也必須力求使自己變成諳熟和精通石阡當地文藝的民族文藝家。除此之外,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觀摩學習和民間采風的機會。 如此一來,擁有足夠藝術修養的專業教師更易于把握課堂的內容和節奏,共唱石阡動聽民歌、共奏石阡民間樂器,在教導小學生們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真正做到與學生同樂,寓“樂”于樂,升華情操,創造出師生共享民族音樂佳肴的和諧氛圍。
總而言之,讓石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走進當地小學課堂,意義深遠。發揚石阡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石阡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也亟待代代石阡教育者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蘇玲芬.古典詩詞歌曲走進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初探[J]. 黃河之聲,2016(10):35-36.
[2]鹿倫娟.諸城派古琴走進小學音樂課堂的可行性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4.
[3]于芳.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讓瓷樂走進音樂課堂[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9(03):112-113.
作者簡介:韋黔寧(1967—),女,貴州石阡,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