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氣”與“韻”作為中國傳統美學表現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范疇,同時也是古箏演奏藝術表現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因素,在中國的藝術表現當中對于“氣韻”的表現非常的講究,“氣”主要能夠凸顯古箏演奏中音樂美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的動力,而“韻”則主要是音樂所表現出來的美的一種外部特點。在古箏藝術表現當中,“氣”的表現則通常指的是生命與藝術之間的“氣”,而“韻”則表現的是一種“傳神之韻”,在古箏表演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夠凸顯音樂表現當中的精神。因此,本文以“氣”與“韻”在古箏演奏藝術當中的表現作為研究視角,從而對“氣”與“韻”各自的特點進行分析,為以后古箏演奏藝術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氣”與“韻” ;古箏表演;藝術表現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一、古箏演奏藝術當中“氣”的表現
(一)古箏演奏藝術中的“氣”與“音勢”
古箏演奏藝術是一種思維和肢體二者進行運用的過程,在二者的運動過程當中與演奏者所表現的氣息具有非常重要的關系,在進行作品演奏的過程當中,音調表現的抑揚頓挫、樂句表現的跌宕起伏等等都與演奏者所表現的“氣”有很大的關系。
“氣”作為古箏演奏藝術中的靈魂,是一種生命的表現,它能夠進一步展現出音樂表演所具有的氣勢,從而使得音樂運動充分達到“精神迸露、遠而射人”的最終境界。
在音樂表演的整個過程當中,氣息一方面依賴于表演者的直覺和經驗進行表現,更重要的則依賴于表演主體所具有的音樂素養以及對作品進行分析的能力。
(二)古箏演奏藝術中的“調氣”
“氣息”是整個古箏演奏藝術表演當中最具運動性質的物質,也是其表現力度和氣場的主要源泉。“氣動則聲發”,合理地將“氣”進行調節能夠更好的產生力,在古箏演奏和表演當中,演奏者對大小臂、手腕以及手部和指尖等肢體進行聯合運用進而產生力,并將這種氣息逐漸輸送到指尖上。而氣息通常源源不斷的產生力,并擺脫一切阻礙和外界的干擾,使得演奏和發音表現出一種松弛和彈性。否則,會使得的人體的各個肌肉部分產生一種緊張感,從而對人體的力表現的僵硬和干癟,也會使得演奏出現不同的弊端。
古箏樂器演奏藝術需要演奏者通過氣息的調節從而產生強烈的爆發力,而這種爆發力主要在于演奏者如何運用氣息,并通過身體各個肢體配合,將其展現在手臂和手指的指尖之上。而在演奏的過程當中,其音量表現的大小,力度所表現的強弱都與氣息的運用有很大的關系。在古箏的演奏過程當中,急速的呼吸以及快速的抬手動作都會產生很強的爆發力,使得演奏者所表現出來的聲音具有強大的感召力以及震撼力。演奏者呼吸緩慢、柔和,手臂動作緩慢,則會使得演奏時候撥弦的速度也會逐漸緩慢,進而產生一定的柔美性和持久性。
(三)古箏演奏藝術當中的“貫氣”
“氣”所表現的另外一個含義則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張銳先生所說的“音勢貫”,其中所指的就是在進行古箏演奏表演當中要充分讓全曲的氣息逐漸達到一種貫通的現象,而這種形式則是最高級別而且也是極其復雜的呼吸方式。在古箏演奏藝術當中,“氣”主要貫穿于作品當中的每一個音階,使得整個音樂的表現流暢而無阻。演奏者要將眾多不同的呼吸貫通在一體,不會透漏出半點的銜接以及拼接的痕跡,從而使得許多大大小小的呼吸連環變成了一個受到多重阻礙、跌宕起伏、不平穩的呼吸群體。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呼吸群當中,在首尾相互連貫的氣息當中,演奏者就可以充分領略到音樂所表現出來的起伏真諦。
二、古箏演奏表演藝術當中的“韻”
(一)波形曲線以韻補聲的音跡
對于中國的審美概念而言,在其意、情、氣等當中都要加上“韻”字,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展現出較高的審美范疇,從而凸顯出“韻”在中國藝術表現當中的特殊地位。“韻”是中國藝術表現當中的靈魂所在,沒有“韻”則沒有了藝術所在,這正像明代陸時雍所說的那樣“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
箏所具有的最為獨特的音色與其最為獨特的演奏技巧有很大的關系,古箏在其演奏過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音并不是演奏之后就任其隨意消失,而常常會將這當中的余音進行彎曲處理,特別是在吟、揉、按、滑等一些技法的運用上,這樣才能夠使其曲線式的運動進而產生一種“韻”,從而產生一種具有生命的律動效果。
(二)古箏表演中的韻律美
古箏演奏中,左手恰到好處地“吟、揉、按、滑”是箏韻美表現的“靈魂”所在。“以韻輔聲,音韻相成”是古箏音樂的特色所在。左手技巧運用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古箏演奏者的藝術水準高低。由于左手技巧和表現手法不怎么具體,所以應按樂曲的具體風格來把握,比如“苦音”獨具的韻味,由于其旋律背景不同,表現手法各異,因而其韻味各不相同。再比如顫音,演奏優美如歌的旋律時,應是振幅小而勻;演奏哀傷的旋律時,應密而緊;如果是悲憤的內容,應振幅大頻率快;現代箏曲根據作品內容和情感需要,更是用不同的顫音手法如輕音慢顫、活潑快顫、激烈猛顫、潑辣重顫、凄婉密顫,把無窮的韻味、無限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特殊的按弦手法使弦音能在保持原音準的基礎上滑動變化,以突出箏的韻味、風味與個性,是其他樂器所不能比擬和替代的。因此在彈奏的過程中,要追求韻味,在聽覺享受中尋找美感。
參考文獻
[1]許育燕.淺議古箏演奏與氣韻美學的辯證關系[J].樂器,2014(02).
[2]王盈.古箏演奏方法探析[J]. 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01).
[3]成燕.關于古箏演奏技巧的三維解析[J].黃河之聲,2014(01).
[4]杜元媛.古箏演奏技巧的三維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
[5]曹曉亮.古箏演奏個人風格成因再探[J].音樂時空,2013(06).
[6]譚榕.古箏演奏技法與審美一家言[J].內蒙古藝術,2013(01).
[7]徐玉蓮.論指揮動作在古箏演奏體態律動中的遷移[J].音樂創作,2013(07).
[8]王海燕.基于技法、樂感、風格要素的古箏演奏淺析[J].大眾文藝,2013(14).
作者簡介:鄭婉依(1993—),女,湖南省長沙市人,吉林藝術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古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