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冀中管樂是一種流傳于河北省中部地區的吹打樂樂種,它以吹歌會、音樂會、吹歌班等民間樂隊組織為依托,采用師徒口傳心授的教育方式和工尺譜記譜的傳承模式,是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在現今能夠傳承發展的典型代表。
【關鍵詞】冀中管樂;歷史溯源;傳承模式;組織結構;價值與意義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河北省位于中國華東地區,因在黃河下游而得此名;古代屬冀州,簡稱“冀”。五千年前在此展開的逐鹿之戰使河北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滋養了絢爛多姿的優秀傳統文化。河北作為一個文化積淀濃厚的省區,不僅養育出董仲舒、祖沖之、曹雪芹、李大釗、馮玉祥等對中國歷史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而且出現了河北梆子、河間大鼓、冀中管樂、唐山皮影戲、二人臺等在古代和近現代頗具代表性的民間音樂藝術。其中,主要流傳于河北中部地區的民間鼓吹樂種——冀中管樂,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器樂形式,在20世紀中后期至21世紀初被視為開啟民族音樂學研究和田野調查的標志,也成為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得以完整保存的典型代表而聞名中外。
冀中管樂以民間樂隊組織為依托,這些器樂團體得益于樂隊編制、演奏形式、組織結構等的不同,又分為“音樂會”(北樂會)、“吹歌會”(南樂會)、“吹打班”等管樂隊組織形式。它們無論從歷史溯源還是樂隊結構、傳承方式方面,都能體現出冀中管樂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個性。
一、歷史溯源
根據河北省各地鄉村音樂會的記載,此種器樂形式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久遠的五百余年前,多年來其一直以自己特有的姿態存在于冀中各村落之中,直至20世紀50年代音樂學界的涉獵,才真正被人挖掘和認識。1950年,民族音樂學領域的專家楊蔭瀏、曹安和來到河北定縣(今河北省定州市)子位村進行田野調查,探訪了當地頗有年頭的民間器樂組織“吹歌會”,整理集結了研究成果《定縣子位村管樂曲集》,以此成為開啟音樂學界探尋和研究冀中平原地區笙管樂的指向標。但由于置身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這一萌芽并未得到很好的延伸和發展,直至20世紀80年代。
改革開放后,在思想解放大潮的影響下,音樂學界也開始大展身手。1986年3月的一天,時任中國音樂研究所副所長的喬建中與吳釗、薛藝兵等一行九人在一位背負家鄉使命的農民林中樹的盛邀下,來到河北廊坊市固安縣禮讓店鄉屈家營村,采訪了屈家營“音樂會”這一坐落在普通農村的鼓吹樂社組織。他們用當時頗為時髦的相機、錄音機記錄下了充滿歷史感和使命感、令人為之贊嘆的古老音樂。繼此之后,張振濤等音樂學者對冀中“音樂會”進行了更全面和深入的學術調查與研究。20世紀90年代在固安縣召開了中國首屆民間鼓吹樂研討會,由此拉開了音樂學界探究冀中管樂的帷幕。
伴隨21世紀的到來,越來越多致力于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專家及青年學者開始投入到關注河北省民間音樂的行列中,與冀中管樂相關的論文和文章也競相迸發,對此進行了多維度、全方位的探究。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媒體的宣傳、樂社的自我保護意識也為冀中管樂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傳承模式
冀中管樂主要分布在河北中部地區的普通農村,樂社以村落為單位,各村在自有的宗族圈中發展,組員則以祖祖輩輩與土地有割舍不斷聯系的農民為主。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冀中管樂多傳男不傳女,且只限本村村民。老樂師招收徒弟后,采取傳統的師徒口傳心授的教育方式教學生讀唱演奏工尺譜式的曲譜及學習主奏樂器;在《非遺中國:屈家營音樂會》中可以看到師傅跟隨徒弟學習唱工尺譜的情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來簡譜和五線譜的影響下,作為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記譜方式之一、現今已被視作古代音樂文化中的“稀世珍寶”的工尺譜,鮮有專業學者對其有所了解和研究。而對比依附樂社為生的冀中管樂,樸實的農民未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文化程度也不高,但他們卻對中國傳統的工尺譜信手拈來,不得不令人欽佩。此外,這也為我們研究工尺譜在民間器樂的記譜提供了有力的“物證”,極具史料價值。
三、組織結構
冀中管樂作為民間器樂合奏形式——鼓吹樂的代表樂種,其樂隊包括吹歌會、音樂會、吹歌班等多種組織形式。它們作為同一類吹打樂的代表樂種,有著相通之處,同時在樂隊編制、演奏曲目、音樂風格等方面有著各自的獨特發展。
“吹歌會”又稱“南樂會”,屬冀中“音樂會”中的南樂派,比“音樂會”形成年代晚,約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其作為一種以管子、海笛為主要伴奏樂器,笙、笛等其他吹管樂器及云鑼、鐃、鈸等打擊樂器輔之的笙管樂社,與中國傳統音樂之一的道教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多用于節慶廟會、婚喪紅白事等民間禮俗儀式活動中,是一種多以職業性為主、收取酬勞的民間器樂演出團體。正因如此,它的演奏曲目除傳統道教音樂外,也為迎合演出場合使用,而吸取民歌、戲曲等其他藝術的音樂元素,具有較強的靈活性。
“音樂會”亦稱“北樂會”,是冀中管樂中的北樂派,多以“音樂會”稱呼。其年代久遠,產生于五百年前的明朝。它的樂隊編制與“吹歌會”有異曲同工之處,管子為主奏樂器,笙、笛等吹管樂器及鼓、鐃等打擊樂器為輔。但在宗教服務、演奏曲目、社會服務方面與“吹歌會”有著鮮明的不同之處?!耙魳窌弊畛跏怯陕殬I僧道藝人演奏的佛教音樂,流傳至民間后恪守傳統,以演奏古曲為主,仍保留著宗教音樂古樸典雅、端莊肅穆的音樂風格;這也決定了它的演出性質是以非盈利為目的,為喪葬白事、節慶活動服務的業余民間樂社組織?!耙魳窌苯浻晒糯徒l展至今,在特色鮮明的各時代未受影響,仍嚴格傳承與保存古代音樂,大概這就是冀中“音樂會”深受音樂學者青睞的緣由吧!
相對而言,“吹歌班”較“吹歌會”與“音樂會”有著較大的區別。其約有四百年的歷史,以嗩吶為主奏樂器,伴以笙、管、笛、鼓、鑼等吹打樂器,是一種相對專業的職業性器樂團體。除為婚喪嫁娶、節慶等禮俗活動有償服務外,還為戲曲藝術作伴奏使用。與“吹歌會”相似的是,它演奏的音樂風格多樣。
四、價值與意義
歷史的年輪總是在經歷歲月的洗禮之后變得更加清晰。冀中管樂這一擁有五百多年歷史的民間音樂,在今又重新受到世人的關注和探究。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樸實的農民用自己充滿滄桑的雙手保存著這古老而燦爛的音樂文化,更是因著其自身散發出的古樸氣質;無論從樂隊編制、演奏曲目、民俗活動還是傳承方式方面窺探,正是如此。伴隨時代的進步,冀中管樂已然學會運用現代手段——媒體的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及音樂學者的探究來傳播自己。也許今后它會面臨多樣文化的影響而面臨各種問題,真切希望冀中管樂這類傳統的民間藝術,能夠以頑強的生命力而擁有光明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張振濤.風聲入耳——張振濤音樂文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王劍鳴,汪海.談冀中管樂——兼論冀中管樂的結構和分類[J].中國音樂,1987.
[3]劉戀.河北保定徐水高莊“音樂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4.
[4]黨艷.河北省定興縣高里鄉金臺陳村“南樂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3.
作者簡介:楊浩藜(1984—),女,漢族,河北張家口,講師,碩士研究生,北京交通大學海濱學院,音樂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