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是20世紀復調音樂創作的一座里程碑,也是繼18世紀巴赫復調音樂創作的一個傳承與發展,在延續巴赫復調創作手法的同時在調性手法及布局,曲式結構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是肖斯塔科維奇創作成熟時期的作品,也是肖斯塔科維奇鋼琴音樂中的最佳杰作。肖斯塔科維奇的這部巨作是現今各大音樂院校學習復調音樂創作的必修作品,它集中地體現了肖斯塔科維奇的復調思維方式和技術手法。因此,本文將對其中的第六首賦格曲進行分析,試圖由此管中窺豹,探索肖斯塔科維奇復調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調性布局;復調寫作手法;密接合應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是紀念巴赫逝世200周年而作的復調音樂作品集,關于這部作品,肖斯塔科維奇曾經說:“最開始是打算作為技術練習寫點復調作品,后來又擴大了這一計劃,按照巴赫的樣式寫了這樣一組具有明確形象和藝術內容的復調作品。”雖然這些作品是按照巴赫作品的式樣寫成的,但它卻是肖斯塔科維奇的風格,表現的是20世紀的音樂風格。
縱觀這24首復調作品,大多數是采用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格的音調寫成,其中不乏各種民族調式或是中古調式,在這套復調作品中,西方傳統大小調的概念被弱化。值得一提的是,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是由半音大小調階梯向上組成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而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則是在五度相生循環大小調上組成的。從創作技法來說,肖斯塔科維奇基本采用呈示部上五度答題,發展部多次遠關系轉調,再現部密接合應(緊接段)的寫作手法,這相比巴赫的復調又是一次創新。從曲體結構上來說,24首賦格曲中,絕大多數是屬于三部性的結構。三聲部、四聲部賦格曲中大多包括兩個固定對題,先后伴隨著主題出現。而且在展開部的旋律發展中,對題的素材常得到密集而又變化的應用。再現部的處理也表現得非常明確,而且富于動力性和變化性,通常采取各種密接合應的復調寫作手法。
現就肖斯塔科維奇第六首b小調賦格進行一個簡略的分析,試圖從調性布局,復調創作手法等方面探索肖氏復調音樂的魅力。
第六首b小調賦格曲是一首四聲部單一主題賦格。首先呈示部主題開始出現在低聲部,兩個低音聲部齊奏,營造出一種莊重肅穆的小調氣氛。接著固定對題一出現,隨后伴隨著上五度調#f小調作完全答題。接著主題旋律在b小調——#f小調上重復一次,聲部位置升高,加入固定對題二和固定對題三,由此呈示部旋律位置達到最高點。隨后加入兩小節連接,再在這兩個守答調上補充一次。至此,呈示部結束。接下來,出現第一個間插段,肖斯塔科維奇的間插段處理大多是采取對比復調寫法來展開樂思的。其中有不同旋律的對置,有動機式的呼應等,相互間的節奏對比非常明顯。各間插段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很密切的,常根據同一素材形成縱向可動的發展。在縱向可動中最為常見的是作轉位對位的處理,即間插段的各個旋律可以互相更換位置。這首賦格間插段的材料由呈示部主題和固定對題組成,寫法采用上十度卡農和下六度卡農結合固定對題一的材料寫成。經過八小節的間插段之后正式進入展開部。
展開部從調性布局來說,首先第一對是D大調與A大調,恰好是呈示部b小調與#f小調的關系大調;第二對直接轉入遠關系小調,g小調與d小調;最后一組是c小調加上一連串的屬準備,為再現部轉回b小調作準備。從寫作手法上看,展開部主題和三個固定對題不斷地變化聲部位置,配合不同的調性布局,不斷地將音樂推向高潮。其中第一對展開之后加入第二間插段,和第一間插段寫法相一致,隨后進入第二對展開,等到第二對之后,聲部開始慢慢減少,由飽滿的四聲部減少到三聲部,到第三對c小調時,只有主題和固定對題一加上一個聲部的自由對題,隨后進入一連串的屬準備,由此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從調性布局來說,總體調還是b小調,只是有些聲部臨時游離到e小調,C大調,g小調等,但是主體還是在b小調上運動,最后也結束在b小調上。從創作手法來看,肖斯塔科維奇仍然采用再現部密接合應的手法,將主題不斷地在各個聲部接連出現,在這首賦格中,緊接段采用橫向移動的緊接模仿。他在創作中常采用卡農(主題在主調上寫作卡農稱緊接模仿或密接相應)為發展音樂的手法。從這部復調曲集的賦格曲結構中,可以看到再現部的開始,肖氏習慣在主調上用主題作緊接模仿,然后變換調性,繼續作緊接模仿。主題多半保持完整的旋律,并常常是成組的緊密的連續的進入,有時甚至省去固定對題寫成二重卡農,通過聲部多少的變化以及橫向或是縱向可動對位的復調寫作方法,加強各部分織體的表現力。
綜上所述,肖斯塔科維奇在巴赫復調音樂創作的基礎上,對于調性布局,復調創作手法等都有了創新。在這部曲集的賦格曲中,肖斯塔科維奇除了作調式創新外還擴展了調性布局的范圍,調性變換的手法也較為復雜。從主題每次進入的調性手法來看,遠關系的調性布局通常集中在賦格曲的展開部分。而呈示部又基本遵循傳統的轉調原則,如多半建立在上五、下四度的調性關系上。即主題在主調上進入,答題在屬調上進入或是答題為守調答題。呈示部至展開部,也都是按照常規先轉入平行調,然后再向遠關系調擴展。在展開部中,調性變換的處理方式也非常復雜,但肖斯塔科維奇最常用的手法即是采取等音變換,這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說是一個典型寫作技法。同時,關于肖斯塔科維奇這部《24首前奏曲與賦格》當中關于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等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其中很多俄羅斯民族調式的運用,半音化旋律的運用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對象。這些復調創作的手法充分體現了當時作曲家的創新能力,也為我們今后的復調音樂創作打開了更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梁紅旗.肖斯塔科維奇《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調性思維分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8.
[2]廖明.談肖斯塔科維奇《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之第十六首賦格曲的調式特點[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
作者簡介:徐瑤(1993—),女,江西省撫州市人,浙江師范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