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拉貢舞曲》出自著名歌劇《卡門》,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著名作曲家比才的經典名作。舞曲是具有獨特西班牙風格的霍塔舞曲,通過對《阿拉貢舞曲》的分析,從而總結此作品的音樂風格和特點。
【關鍵詞】阿拉貢舞曲;比才;半音化和弦;浪漫主義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阿拉貢舞曲》是《卡門》第三幕與第四幕中間奏曲的啟幕,鋪墊了后來的悲劇,《阿拉貢舞曲》采用的是古典序曲與奏鳴曲式交匯的一種曲式。有略緩慢引子的奏鳴曲的快板曲式,由引子,中間部分與終曲三部分組成,然而每個樂部都有變奏的處理,后一個樂部是之前樂部的變奏處理,調性的變化雖然沒有很明顯,卻十分接近古典序曲的形式。雖過于偏大,卻含有奏鳴曲式的形式。
一、引子
本曲有一個16小節的引子,引子分為A,B兩部分。A部分1-8小節,調式運用d小調,和聲走向由主功能進行到下屬功能到屬功能最后主功能結尾,看似簡單的5小節引子,功能性齊全,所有的樂器都在演奏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類似交響樂中的序曲,短小卻字字精煉。B部分9-16小節調式為d小調,依然使用T-S-D-T的和聲走向,是A部分小小的變奏,強拍空拍,整體音響效果非常弱,和前面的A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為后面的中間部分小提琴的進入做鋪墊,是非常好的過渡段落。
本段,比才把西班牙傳統的吉他演奏的霍塔舞曲改編為小提琴的齊奏,A部分,更突出了三拍子的節奏感,大鼓的襯托,小提琴的齊奏,更增強了本段奏鳴曲式交響化樂隊演奏的特點,然而第八小節后突然變弱的演奏方式,更突出強、弱感覺,體現了比才在交響化的樂隊中對配器的熟練和對樂器強弱的把握情況,讓觀眾的心情,隨著舞曲簡單的強弱變化,產生強烈的差異感。一小段序奏后,響起了中間部分,如歌而又富有激情的霍塔舞曲中的阿坎尼斯。
二、中部
中間部分分為三部分,由A,B,C,三部分組成:
A部分17-41小節,是一段如歌的小提琴演奏,調性依然為d小調,第一小提琴一直在演奏一段樂曲其他的聲部卻依舊如之前序奏中一樣,重拍全部空出,音響變低繼續為第一小提琴做鋪墊,A部分從第九小節開始,由密集的琶音組成,琶音過后仍然為原來如歌的曲調,一直在做著反復的工作,和聲走向也是單一的重復著主功能——屬功能——主功能,曲調簡單,調式簡單,和聲功能也很簡單,給人的感覺卻是心情放松,跟隨音樂翩翩起舞,完全是霍塔舞曲中阿坎尼斯的表現方式。
B部分41-74小節,是音響效果與全曲最為不同的,小提琴也使用了撥奏,小提琴明顯的和聲進行,力度也遠比其他部分強,這段不僅展現了作曲家對小提琴奏法的熟悉,也展現了演奏家們的技巧。本段中,作曲家加入了變音,雖然依舊是b小調,但變音的出現,使得本段音樂有了一種神秘之感,更精妙之處在于,加入變音后,不僅不會讓聽眾產生任何不適的感覺,反而更增加了曲調的神秘之感。
C部分74-106小節,其實是A部分的一個發展,最后回到A部分結束,把原來的歌唱曲調,發展為一種音階的進行,樂曲的組成與A相比,顯得豐富了很多,本段采用的為d小調,并進行了簡單的離調,一切都是為了半音化和弦的使用,同樣加入了部分變音,使用了那不勒斯六和弦,神秘感無限增強,和聲走向雖然采用了主功能-屬功能-主功能但是值得反復推敲的是,在Ⅳ和弦中,為了配合半音化和聲的運用,采用了Ⅳ上面的Ⅶ和弦,Ⅶ7和弦,Ⅴ7和弦和阻礙終止的bⅡ6那不勒斯六和弦,最后回到了d小調,一切都是為半音化和弦的構成做鋪墊。
演奏方式仍采用重復,強弱結合,小提琴不停換把的演奏方式,一段如歌的曲調,后面緊接著密集的琶音,兩種演奏方式相結合,不斷重復,伴奏的小提琴聲部也不再單調,而是變得相對復雜,為最后的終曲做鋪墊。
本部分中間演奏,看似簡單的一種A-B-A結構方式,而且三段沒有任何轉調都在同一個d小調上面演奏,旋律線條平穩,沒有出現很大的跳躍,A中簡單的兩種演奏方式相結合,使舞曲忽而平穩,忽而急進,華麗的背后暗含的確實簡單的和聲肢體,和聲走向,本部分中,也把原本霍塔舞曲的吉他演奏改為了更具交響化的小提琴演奏,使主旋律更為突出,也體現了作者對交響化樂器配器的熟練與內涵的技巧。如結尾A部分中,有簡單的改變,加了幾個簡單的音,使整個演奏的效果都出現變化,伴奏聲部的細小改變,也使本部分樂曲給人的感覺發生了變化,作者非常注重細節的深加工與處理,輕微的改變,不僅告訴聽眾中間部分的結束,也為后面與終曲的結合奠定了基礎。
三、終曲
終曲的構成很簡單,由原來的序奏引出主題,使用快速的16分音符音節上行演奏的方式結束,本部分可分為A-B-C三個部分,依然貫穿d小調,沒有任何的變化,和聲功能也依舊按照主功能-下屬功能-屬功能-主功能,但是本部分卻是序曲,與中間部分的一個總結,靈活地結合在一起。
全曲可能會感到這么久的一段旋律,變化得這么多,卻完全不進行轉調,而是堅定地運用d小調來貫穿全曲,很多人認為,一段樂曲,轉調了,才會豐富多彩,就如在草原上飛奔,一片草地,突然出現了一片花叢,心曠神怡,而在比才看來,這是一段鋪墊,為后面緊張的劇情進行一種鋪墊,長達2分半的舞曲,沒有轉調,卻沒有絲毫的審美疲勞,富有激情的舞曲,把我們一點點地帶進了比才所設的“陷阱”中,“花叢”沒有出現,當“花叢”出現時,會讓我們更感驚訝的。
《阿拉貢舞曲》是極具西班牙特色的三拍子舞曲,無論從改編,配器,古二部曲式和奏鳴曲式相結合的曲式結構,半音化和弦的運用,都具有深刻的研究意義,也更能體現出比才的創作風格。
參考文獻
[1]劉倩.析法雅鋼琴作品《西班牙樂曲四首》的音樂風格與演奏特征[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0.
[2]科貝.張洪島編譯.西洋歌劇故事作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張洪模.比才和他的歌劇卡門——紀念比才逝世八十周年[J].人民音樂,1955(05).
[4]張寧.阿拉貢的霍塔舞曲[J].音樂愛好者,1982(04).
作者簡介:徐倩(1982—),女,浙江,現任教于上海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