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舞蹈與音樂是一個聯系緊密的整體,“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舞劇音樂不僅在戲劇情節的發展上起到推動作用,而且能夠塑造出舞蹈形象、刻化人物性格和反映主題思想,為了將舞蹈作品表現與音樂內涵完美的結合,作曲家采用豐富的音樂表現手法,準確、形象地、、深刻地呈現舞劇劇情。筆者觀看了舞劇《二泉映月》和《呂梁英雄傳》,淺析了這兩部舞劇的舞劇音樂,并將兩部舞劇的音樂特征進行闡述。
【關鍵詞 】舞劇音樂;民族性;敘事性;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舞劇音樂是構成一部舞劇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夠呈現戲劇內容、表達思想感情,在塑造人物形象及性格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音樂不僅為舞蹈伴奏,其本身也具有獨立性,這種特性表現在呈示戲劇情節和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舞劇音樂是作曲家為各種類型的舞劇所寫的音樂,它是舞劇的靈魂。下面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舞劇《二泉映月》和《呂梁英雄傳》的音樂特征。
一、舞劇音樂的民族性
舞劇音樂的民族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它的旋律取材于我國的民歌,這種具有民族風格的表現手法在中國舞劇音樂的創作上比較常見。舞劇《二泉映月》和《呂梁英雄傳》中的音樂就是以地域性民歌音調為基礎,將其進行改編,使之與舞劇特定的戲劇情節內容和舞蹈表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芭蕾舞劇《二泉映月》中的音樂旋律取材自“阿炳”先生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優美的舞蹈表演和完美的舞臺效果為觀眾展現了一卷音畫詩,一卷美麗而又哀婉、纖秀寓藏陽剛、悲涼絕無沉淪、柔韌卻不張狂、嫵媚而忌獻媚、高雅卻又喜人、純凈又富蘊涵的音畫詩。二胡曲《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訴、婉轉悠揚、細膩凝滑的旋律感動了無數聽眾,催人淚下,回味無窮。在這首名曲中,流露出阿炳先生對人生的祈愿和傾訴,讓我們看到了人間的繁華和蒼涼,感受了生活的辛酸和痛苦,體會了愛、恨、情、仇。作曲家從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中受到啟發,挖掘出如泉的樂思,創作出扣人心弦的音樂,情景交融,描繪了兩位主人公清泉皎月般的愛情遭到惡浪夢魘般的毀滅,刻畫了民間音樂家泉哥的愛的情懷和堅韌的品格,以及月兒的純潔和柔弱。全劇音樂運用江南音樂元素,采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揭示人物內心的情感,意境深邃,且極具濃郁的民族特色,表現了江南音樂清新、細膩、婉轉的特征。同時,舞劇音樂在這部舞劇中也有創新之處,即民間器樂獨奏曲在芭蕾舞劇中的創新應用。縱觀全劇音樂,作曲家突破傳統音樂的束縛,將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相結合,用音樂來呈現鮮明的藝術形象,將經典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作為音樂主題貫穿始終,加入琵琶、笛蕭和戲曲元素,使音樂充滿濃郁的東方民族韻味和藝術魅力,優美富有詩意的旋律以及江南水鄉的獨特美感,讓觀眾產生共鳴,感人至深。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在全劇音樂中運用的巧妙、適度,作曲家通過改變句幅、曲調和音域,運用復調手法,擴充發展音樂主題,在變奏中跌蕩起伏,推進劇情發展,將舞蹈與音樂相融合,完成了聽覺藝術向視覺藝術的巧妙轉換,營造出交響性、戲劇性、可舞性的舞蹈音樂。
舞劇《呂梁英雄傳》贊頌了呂梁人民不畏艱險、不懼強敵、勇于獻身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唱響了一曲中華兒女捍衛民族尊嚴,以熱血和生命抵制外寇侵略的英雄贊歌。舞劇中的音樂素材都來源于呂梁民族民間音樂。舞劇《呂梁英雄傳》的音樂材料是作曲家吸取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后,激發出原音樂主體的潛質,將其變化發展,創作出的符合舞劇情節、富有新鮮意蘊的素材。例如,舞劇《呂梁英雄傳》中的一段由舞劇中的民間三弦琴師獨唱的音樂,是山西呂梁的民歌《交城山》,通過節奏、速度、音區的改變,使曲調變得十分沉重,體現出抗日戰爭時期環境的惡劣,人民生活的艱苦。借鑒熟悉的民歌旋律,不僅使舞劇音樂通俗易懂,而且加強了舞劇音樂的民族性特色。
二、舞劇音樂的敘事性
舞蹈與音樂是一個聯系緊密的整體,“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中國舞劇具有敘事性,其不單是通過舞蹈來呈示舞劇內容,音樂亦是表現劇情的一個重要手段,舞劇音樂也具有敘事性。為了體現出舞劇音樂的敘事性,作曲家運用豐富的音樂表現手法,通過優美動聽的聲音來塑造舞蹈形象、表現人物內心情感活動和揭示思想內涵,為觀眾呈現出扣人心弦、細膩深刻、感人至深且富有矛盾沖突的舞劇劇情內容,使舞蹈作品表現與音樂內涵完美的結合,因此中國舞劇音樂在整個舞劇中發揮著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舞劇中的敘事性舞蹈音樂通常不會編排復雜的舞蹈動作,而是用簡單的、極具生活化的舞蹈動作來表現劇情,通俗易懂。由于敘事舞蹈音樂表現的是戲劇內容,所以作曲家通常由多個主要人物的音樂主題發展而成,音樂往往具有不規整性和不完整性。舞劇《二泉映月》中第二幕“惡母賞錢”,偽善的古母在看完泉哥的表演后賞了一袋錢給泉哥,扔錢袋動作簡單,一目了然。此時的音樂是古母的音樂主題先奏出,之后是泉哥的音樂主題,將古母和泉哥兩個人物音樂主題相融合,表現人物之間的對話,揭示人物內心情感,用抽象的音樂塑造人物形象,讓音樂與戲劇情節完美融合。
在舞劇《呂梁英雄傳》中有一段這樣的情節:鬼子進村后,貪生怕死、見風使舵的康財主與康順風想要投靠日本人,從舞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屋里與日本人談話的身影,彎腰、佝背、點頭,幾個簡單的舞蹈動作塑造出兩個活脫脫的漢奸形象,這段情節中的舞劇音樂是用琵琶彈奏的簡短旋律,弦樂做背景鋪墊,營造出一種不和諧的氛圍:
雷石柱、吳秀英、孟二楞、康明理召集康家寨的全體村民和他們一起堅持抗日,空室清野,此時的音樂是以板胡為主奏樂器,弦樂作為鋪墊,音樂重復再現,表現人物對話,體現出劇中主要人物吳秀英、孟二楞和康明理等我黨領導下的民兵干部努力的做全村百姓思想工作的情景。
三、舞劇音樂的刻畫描寫性
舞劇音樂是舞劇的靈魂,它在對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顯而易見。作曲家們為了突出舞劇中人物性格特征,往往會設定人物主題。
在舞劇《二泉映月》中,泉哥的音樂主題就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音樂主題,音樂深沉又激昂,采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了江南音樂細膩、婉轉的主體風格。
舞劇《二泉映月》中除了男女主人公,還有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人物就是賣花女孩兒。舞劇開幕在竹林中采花,其音樂主題由雙簧管奏出,馬林巴在旋律下方演奏節奏音型,之后竹笛與馬林巴連接過渡,后面弦樂將主題碎片發展,樂段最后為開放式結尾,為下面主人公的出現做鋪墊。
之后在舞劇第二幕中秋之夜獻花。賣花女出場,音樂開始是這樣的:
之后賣花女的音樂主題再一次呈現出來,歡快又活潑。在惡勢力面前,她和她的花籃得到了泉哥的護佑,在孤獨凄婉的尾聲中,她向失明的泉哥捧上了綴著鮮花的二胡。她不僅為全劇平添了詩意的空靈,還像一縷神奇的彩線,把全劇的結構織繡得那樣嚴密而又雋永。
舞劇《呂梁英雄傳》準確地把握了原著中人物的個性特征,塑造的熱血男兒是一些手持火槍、大刀、土雷的山村農民,農民身上的所有特性在他們的行為上完全體現出來。舞劇將正面人物即抗日英雄的光輝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對反面人物的塑造也是可圈可點的。下面我想說的是這部舞劇中兩個人物:抗日英雄吳秀英和漢奸康財主。舞劇《呂梁英雄傳》中的抗日英雄吳秀英是一位正面女性人物,這一類人物通常被人們認定為弱勢群體,性格溫婉、善良、堅韌,具有正能量,因此表現這種人物性格的音樂往往是柔和細膩、剛柔相濟,音區較高,在演奏樂器方面通常由弦樂演奏,在演奏過程中還會根據地域風格加入其他樂器。吳秀英的音樂主題由弦樂奏出,之后加入板胡演奏,運用民族樂器能夠增強音樂的民族性,更符合吳秀英這位有勇有謀的抗敵女英雄的光輝人物形象。
舞劇中的康財主是個反面人物,老奸巨猾,他賣身投靠日本人,對康家寨的百姓犯下了種種惡行。反面人物往往給人一種陰險、奸詐的感覺,因此表現這類人物性格的音樂通常不具有歌唱性的特點,由一個或幾個動機來塑造人物形象。漢奸康財主的音樂主題由一支雙簧管演奏,另一支雙簧管演奏長音,演奏樂器不多,音區較低,重復演奏兩遍,塑造出一個高鼻梁,佝僂身材,活脫脫漢奸地主的形象。
四、總結
舞劇不僅通過優美的舞蹈動作來給人視覺的享受,而且通過美妙的音樂給人聽覺的享受,舞蹈的美離不開音樂的點綴。舞劇《二泉映月》和《呂梁英雄傳》都是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原創舞劇,這兩部舞劇與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相融合,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能夠塑造舞蹈形象、刻化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題思想,體現出濃郁的中國民族風格。這兩部舞劇以其獨特的視覺藝術形式敲擊著觀眾的心,觀看完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們享受這種藝術帶給我們的審美快感,讓我們的心靈被震撼被凈化,讓我們領略到中國原創舞劇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孫俏.中國芭蕾舞劇作品中音樂與舞蹈的民族性融合[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2]李書云.中國芭蕾舞劇音樂特征分析——以舞蹈中敘事性音樂為對象[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
[3]王婧.中國民族音樂在中國原創芭蕾舞中的應用[J].大舞臺,2012(08).
作者簡介:高子昕(1992—),女,漢族,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人,山西大學在讀碩士,學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