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音樂文化藝術發展迅速,與此同時,傳統音樂文化卻受到巨大沖擊,部分音樂文化遺產已經瀕臨消失或已消失。面對此等現狀,高校擔起了傳承重擔。本文以山東德州學院音樂學院對山東省非遺項目——“德州李氏陶塤制作工藝”的傳承為例,試探尋高校對于非遺項目的優秀傳承模式。
【關鍵詞】非遺;陶塤;高校;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多用陶土燒制而成,所以又稱為“陶塤”。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無音孔塤和1音孔塤;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1音孔塤;山西萬榮縣、甘肅玉門火燒溝等地方出土的2音孔塤和3音孔塤等等,這些文物史料的出土和測定證明,在距今約6700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原始社會人類已能燒制出陶器。而《詩經》也有“伯氏吹塤”的詩句,這是關于陶塤的最早記載。
一、德州李氏陶塤傳承概述
塤在山東省德州市也曾經風靡一時,德州西郊五里莊村的李氏家族為陶塤在德州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清代光緒元年,有位舉人吳棠湖 (1824-1902),名潯源,原籍德州市寧津縣小店鄉王莊人,后遷居河北省吳橋縣城。他根據地下發掘煩人陶塤實物復制成型,復制出的陶塤與殷塤相似,為梨形五音孔陶塤,律五聲。最為珍貴的是,其還撰著了《塤譜》,也稱《棠湖塤譜》,此書為發現的最早正式刊印的塤譜專集。李雨村與吳棠湖有親緣關系,在吳棠湖指導下經反復研究,于20世紀二十年代初復制出五音孔梨形陶塤,主要有四種形制,分褐紅、紅、灰、墨黑等四類,至此,李雨村開創了“李氏陶塤制作工藝”的先河。
李孟才是李雨村的長子,是李氏陶塤的第二代傳人。1930年冬,李孟才在北京讀中學,在全市中小學舉行的文藝匯演中表演了陶塤獨奏,引起了北京音樂、戲劇界幾位名流的極大興趣。1986年9月,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話說運河》攝制組對李孟才先生進行了專門采訪,并在其居室內拍攝了德州陶塤的專題,李孟才和其次子李鐘汾用李雨村復制的五音孔塤吹奏了《話說運河》主題曲,收錄在第二十七回《德州的水土》中。李孟才在古稀之年積極參與挖掘整理塤曲的工作,經他整理的塤曲《一串魚》、《八仙慶壽》等收入了《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山東卷)。他創作的詩句“其行古雅,樸實無華。天籟之聲,自成一家”、“幾案清供,樂律古聲。古色古韻,陶冶性靈”是對陶塤古樸音色與藝術價值的絕佳評價與肯定。
其后,李氏陶塤的第三代傳人李鐘汾受到《話說運河》節目的啟發,深知用五音孔塤吹奏現代樂曲的困難,對五音孔陶塤又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利用業余時間研制八孔、九孔、十孔塤,研制成功后受到德州學院音樂系主任肖寒教授、丁健教授、于春慶教授、德州市人大副主任兼德州日報社編輯高人仁教授等人一致稱贊。2006年,李鐘汾研制的陶塤參加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獎”展覽會。之后又成功研制出造型和傳統陶塤相似的“哨塤”,由于簡單易吹,適于普及。2006年,“李氏陶塤制作工藝”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李鐘汾為項目傳承人,并于2010年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山東省文化行業高技能人才”稱號。
二、李氏陶塤制作工藝在德州學院的傳承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2005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其保護措施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最為關鍵的是“傳承發展”,如何實施是保護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其中,高校教育傳承在保護非物質文化事業中的作用是非常顯著而巨大的。德州學院音樂學院“陶塤制作與演奏”專業(選修)的設立,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制作工藝傳承的后顧之憂,使得“李氏陶塤制作工藝”這一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方式傳承下去。
自2010年開始,德州學院多次邀請李鐘汾先生為學生舉辦關于陶塤制作工藝的學術講座,并成立了李氏陶塤課題研究小組,利用業余時間研究李氏陶塤制作工藝,通過開展課題研討、陶藝館觀摩學習及手工制作實踐等多項活動,為李氏陶塤進入課堂作了有益的準備。
2011年,德州學院音樂學院段文教授申請山東省藝術科學“十二五”重點學科“地域音樂文化”項目獲得成功,并把“李氏陶塤制作工藝”作為重點研究項目之一。2012年,學校正式開設“李氏陶塤制作與演奏”課程(試行),特聘“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李鐘汾先生親臨授課。李鐘汾先生培養的第一屆學生共十人,曾先后制作出十余個陶塤,其中可演奏用陶塤有A調四個,F調一個。第一屆學生開始在民樂隊中擔任塤聲部的演奏任務,并參與錄制了山東衛視《話說運河》欄目的主題曲。
2013年,“李氏陶塤制作與演奏”課程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和準備工作,經過認真的總結和論證,制定了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正式納入音樂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
2016年1月,德州學院舉辦了“德州李氏陶塤制作工藝傳承儀式”,李鐘汾先生收音樂學院青年教師徐琦博士為徒,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氏陶塤制作工藝”得到優秀傳承。
三、結語
陶塤的形制之美和音色之美,都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以和為美。作為地方高校,德州學院的音樂學院較為優秀地傳承了“德州李氏陶塤制作工藝”項目,并作出了系列陶塤文化普及、傳承項目。這不僅對古樂藝術的傳承具有積極意義,也對中國傳統樂器所蘊涵的音樂文化發掘和繼承具有寶貴的意義。
音樂文化藝術發展迅速,與此同時,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卻受到巨大沖擊,部分音樂文化遺產已經瀕臨消失或已消失。面對此等現狀,高校應擔起重擔,思考如何在傳統音樂文化不變質的前提下,更優秀地保護、傳承、發展音樂文化遺產。高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模式研究是一重大課題,諸多嚴峻問題等待我們去面對、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