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樂器產業體系開始建立。浙江省樂器產業的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興起,在短短的30年時間里,浙江省形成了兩大樂器產業集群區。本文基于前人理論研究,通過相關數據的調查,對浙江省樂器產業分布進行整體了解,歸納出浙江省樂器產業的演變路徑和影響樂器產業形成的動因,并提出一些思考。
【關鍵詞】樂器產業;演變路徑;動因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浙江省樂器產業分布調查
(一)浙江省樂器產業分布概況
經商務零距離網和中國樂器協會網,筆者分別搜集浙江樂器生產企業184家和39家。通過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官網查詢核實,篩選出在冊企業73家,作為本文研究的對象(見圖1)。需要說明的是,所搜集的73家樂器企業生產的產品均未涉及到民族樂器。然浙江省杭州余杭中泰鄉卻是我國竹笛之鄉,形成民族產業集群。浙江省西洋樂器企業主要分布在湖州、寧波、杭州,其他地級市也有少量企業涉及湖州德清洛舍鎮形成了鋼琴產業集群,成為我國第二大鋼琴生產基地。
(二)浙江省樂器產業變遷階段
浙江省樂器產業萌芽于20世紀80年代,受到國際樂器制造業由日本、韓國開始向中國等東亞國家轉移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大形勢,浙江人利用優越的地理條件開始發展樂器產業。筆者結合相關研究成果,將其變遷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91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國家從文化大革命的禁錮中得到解放,計劃經濟體制被打破。資本主義商品交換以及人才、技術自由流通現象開始出現。浙江農民企業家依托當地資源,大膽引進人才和技術,開始樂器生產。1984年德清洛舍鎮第一家鋼琴廠“湖州鋼琴廠”和1985年余杭中泰鄉第一家制笛企業的成立,標志著浙江省西洋樂器產業和民族樂器產業的起步。本階段企業以集體合資為主,也有少量企業以私營形式存在,技術均來源于上海。
第二階段(1992-2000年):市場經濟起步階段。1991年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1994年企業體制改革后,湖州鋼琴廠解散并裂變出幾十家鋼琴企業,寧波地區也開始出現大量樂器生產企業。生產產品也不僅限于鋼琴,涉及小提琴、鋼琴配件等等。1996年,國有企業改革加深,大力推行現代企業體制。1997年由外國法人獨資的蕭山雅馬哈樂器有限公司于蕭山開發區落戶。在民族樂器產業發展方面,由中泰鄉學習歸來的制笛骨干帶頭辦起了10余家笛簫加工廠,制笛企業數量開始逐步上升。樂器企業數量的增多,規模的逐步擴大,使得企業所有制結構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強企業自身靈活性和創造性。
第三階段(2001-至今):市場經濟發展階段。浙江樂器企業數量劇增,企業分布也由湖州、杭州、寧波向周邊輻射。杭州中泰鄉形成了竹笛生產產業集群,洛舍鎮成為了中國的鋼琴生產基地。
(三)浙江省樂器產業產品生產調查
浙江樂器產業產品可分為西洋樂器、民族樂器、電聲樂器和樂器配件及其他四大類(見圖2)。在不完全調查的68家企業中,缺少民族企業,是本研究的一大遺憾。但從相關資料可以得出,余杭中泰鄉現有制笛企業130多家。從整體發展而言,浙江樂器產業產品生產主要集中于西洋樂器和樂器配件。西洋樂器中又以鋼琴占主導,輔之以管樂器、弦樂器等。電聲樂器主要是電子琴以及電音響等設備的生產。樂器配件生產以鋼琴配件居多。在湖州德清洛舍鎮形成專業化生產鋼琴及其配件的產業,在寧波地區,大部分涉及樂器生產的企業都有生產鋼琴配件。
二、浙江省樂器產業形成特點
浙江省樂器產業形成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集中分布于北部沿海地區
浙江樂器企業大部分分布于浙北沿海地帶,浙北地處杭嘉湖平原,北接國際大都市上海,東為港口,西接內陸。無論是從信息傳播上,還是交通上,都為樂器產業在浙北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二)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較快
浙江樂器產業發展起步于我國樂器產業發展的第二階段。但在我國八大樂器產業集群中,浙江占了兩個。短短的三十年時間里,浙江樂器產業發展突飛猛進。
(三)中西樂器發展的不平衡
西洋樂器的生產在浙江樂器產業中占很大比重,從現有調查數據看,浙江樂器產業均以生產鋼琴及其相關配件為主,民族樂器生產僅以余杭中泰鄉為主。
(四)鄉鎮企業占主導地位
浙江樂器產業區均為農民創辦而演變形成的鄉鎮樂器產業區。鄉鎮企業的發展,一方面因勢利導充分發揮了當地資源的經濟價值,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在推動城鎮化建設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
三、江省樂器產業形成的動因
(一)國際因素和國內政策雙重影響
19世紀80年代,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形成了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以及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也為迎接樂器產業的到來做好了準備。民營企業家可以公開、公正和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可以通過正當手段獲得人才和技術的支持。
(二)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企業家敢于爭先的精神
浙江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毗鄰國際大都市上海,其信息來源較廣,速度較快。便捷的國際交通資源,為商品進出口提供了方便。“敢為天下先,勇爭天下強”是浙商的核心精神,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感嘆:“與其他沿海省份的人相比,浙江人能吃苦的的確確”。浙商精神是浙江省樂器產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三)政府的積極引導
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引導下,合理配置資源。浙江省政府注重品牌文化建設,相繼出臺相關評選政策。在樂器產業發展中,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視,并為鄉鎮樂器企業發展力爭人才和技術資源保障。
四、結論
本文研究結論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我國樂器產業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浙江省樂器產業開始于第二階段,即改革開放初期。
2.浙江省樂器產業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速度快,企業分布廣,數量多。
3.浙江樂器企業規模大小不一,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大部分企業技術相對落后,樂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4.浙江樂器產業要取得長遠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規范作用。共同致力于技術開發和品牌建設,提升員工藝術素養,讓產品兼具藝術和工藝雙重性質。
參考文獻
[1]武志強,朱友華.中國民族樂器制造業空問格局的演變研究術[J].經濟問題探索,2012(10).
[2]朱友華,劉金儉.基于全球轉移的樂器制造業價值鏈空間分布——以鋼琴制造業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2(01).
作者簡介:袁文琴(1992—),女,浙江省衢州市人,浙江師范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