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神筆馬良”的故事吧,馬良神筆一揮,畫馬馬奔騰,畫鳥鳥振翅,畫花花吐蕊。《作文周刊》每年都會舉辦“神筆杯作文大賽”,很多同學在這個平臺上,都展示了自己斐然的文采。“神筆沙龍”欄目就是要廣交校園文友,廣聚少年英才,拓展思維,激發智慧。
下面,讓我們走進沙龍,暢抒己見吧。
【文題亮相】
親情是一個永不褪色的話題,它就像一壇陳年老酒,甜美醇香;像一幅傳世名畫,精美雋永;像一首經典老歌,輕柔溫婉;像一方名貴的絲綢,細膩光滑……困惑中,親情給我們光明;貧窮里,親情給我們富足;寒冷中,親情給我們溫暖;失敗時,親情給我們一定的支持……
請以“親情”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1)角度自選,題目自擬;(2)多角度、多層次地闡述你對親情的理解;(3)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片段拾萃】
我拿起餃子皮,夾了一塊肉餡,小心翼翼地放在皮上,學著媽媽的樣子輕輕一捏。平時看媽媽包起餃子來干凈利索,一捏一個,為什么我的兩只手就不聽使喚呢?手指頭一用勁兒,剛剛裹進去的餡兒就從皮里一下子溜了出來,好像在和我開玩笑,又好像故意跑出來看我的笑話似的。我趕緊拽了一塊面堵住餃子張開的大嘴,可誰知餃子餡實在太淘氣了,又從另一頭跑出來了,我急忙又捏一小塊面封住漏洞。看到我手忙腳亂的樣子,爸爸嘲笑我:“你這是在包餃子,還是在補車胎?”爸爸雖然嘴上這樣說,包餃子的手法卻非常老練,一邊包,一邊吹牛:“你呀,就是使的勁兒太大了。包餃子的要點在于掌心要虛,四指要攏,輕輕捏,慢慢放,你瞧我!”不知怎的,餃子餡也不肯給爸爸賞臉了,就在他把剛捏好的餃子放在案板上的時候,餃子餡兒一下子跑了出來,諷刺似的向爸爸“示威”。看到爸爸無可奈何的樣子,我和媽媽笑作一團。
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個人的“奮勇斗爭”,一堆怪模怪樣的餃子躺在蓋簾上。接下來,就要開始煮餃子了!
鍋開了,我端起蓋簾就要往鍋里倒,媽媽著急地說:“慢點慢點,別一下子都倒進去,要不然,就成疙瘩湯了。”媽媽接過我手里的蓋簾,沖著滾開的鍋輕輕抖著,餃子們便噼里啪啦地跳下鍋了。時間不長,餃子便煮熟了。掀開鍋蓋,哈哈,這次包的餃子什么模樣的都有:有像老壽星的,凸著個大額頭;有像小狗的,忽閃著一對小耳朵;有像豬八戒的,還挺著個大肚子……
弟弟指著桌上的餃子說:“這個是姐姐包的,這個是爸爸包的,長得最俊的肯定是媽媽包的。”媽媽聽了抿嘴一笑:“快拿筷子去,你姐姐餓了。”
一場長相滑稽的餃子宴開始了。餃子雖然長得不好看,但和美的家庭氣氛卻讓人陶醉。在這個涼風宜人的夜晚,爽朗的笑聲飄出很遠,餃子的香味經久不散……
——山東陽信縣河流鎮中學 馬肖《周末回家餃子香》
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我攥著平時省吃儉用下來的十幾塊錢,尋思了半天也沒想好要買什么,最后決定,還是給他買瓶酒吧。爸爸愛喝酒,可是他怕花錢,已經很久沒有沾一滴酒了。
晚上,我興沖沖地跑回家:“爸爸,今天是您的生日,怎么一點兒動靜也沒有啊?”“你爸爸怕花錢。”媽媽說。“那您看我給您買了什么。”我跑向爸爸,邊說邊把酒拿了出來,我想,爸爸一定夸我懂事的。“怎么了,在學校里住了幾天,就學壞了,知道亂花錢了!”爸爸褐色的臉上布滿陰云,眉頭擰成一個疙瘩。
“爸,這是我省下的錢,我沒有亂花。”我急忙解釋,生怕傷了他的心。
“超兒,什么生日不生日的,能省就省點吧。我和你媽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念書,以后有點出息,別像我們一樣,在土里刨食吃就行了。”說這話的時候,他一直盯著我。
“爸爸,您放心,我以后一定比您和我媽掙得都多,到時候,再給您買更好的酒。”說著,我把酒打開,拿個酒杯倒滿,放到爸爸面前。爸爸剛要端起來,媽媽說:“先別喝,我還準備了小菜呢。”過了一會兒,媽媽端出一盤拌了蔥絲的火腿,還有一碟沾著晶瑩的鹽粒的花生米,“我白天就準備好了,怕你爸說我,就沒敢拿出來。”
爸爸端起酒杯,深深地抿了一口,咂吧咂吧嘴,夾粒花生米慢慢嚼著:“這酒的滋味不一般呀,臭小子居然懂事了,哈哈……”爸爸看著我們笑了,我分明看到,他的眼里似乎有淚光在閃,滄桑的臉上掛滿了少有的笑容。
那一刻,我忽然感覺到,爸爸喝酒的動作會讓我終生難忘。
——山東陽信縣河流鎮中學七·三班 趙仔文《爸爸的酒》
【眾說紛紜】
老師:同學們筆下的親情故事基本是和柴米油鹽醬醋茶、饑飽寒暖之類的小事相關聯的,但就是這些小事,讓生命溫暖,讓生活花開,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變得春意盎然,讓每一個親情綻放的瞬間價值連城。要想在這些平凡的生活里發現美麗,讓這些故事盛開在紙上的時候能夠熠熠閃光,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在小事中看見“大情懷”。那為什么仍有好多同學在寫親情故事時,總會寫那些連自己都不愿意去碰觸的陳年往事呢?這和我們的“愛的麻木癥”有關。
親人之間的關愛是一盞燈,下面,讓我們拿著它去照一照我們熟悉的生活,看看能否能重新“看見”一些讓我們感動的故事。
宋永雪:有時候,老師讓寫親情故事的時候,總是感覺沒什么可寫,因為每天的事情都在重復,缺乏新意,缺乏震撼。所以寫出來的東西總是被老師貼上“故事陳舊”的標簽,這大概就和老師說的“愛的麻木癥”有關吧。
史佳慧: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好像不怎么關心我,每天總是在工作,對我的學習也不上心,我犯點小錯就批評我,所以寫親情類作文,我恐怕沒有什么信心。
高紅心:我不同意史佳慧的說法。我的爸爸媽媽工作也很忙,但總忘不了問我吃飯了沒有,作業做完了沒有;在我每天上學的時候,媽媽總是囑咐一句“路上小心,注意車輛”。如果拿親情的“燈”來照一照,我覺得這每天重復的詢問和囑咐就是親情,就是愛。這樣一來,這些被忽略的小事情就有了大光彩。
董香妹:爸爸媽媽總是心疼我的弟弟,我感覺他們重男輕女,所以心里對爸爸媽媽有好多不滿。但是,剛才高紅心的話讓我想起了我家的一張照片,那是我兩歲時照的:我坐在爸爸剛給我買的小汽車里,笑得跟花兒一樣。我一下子明白了,爸爸媽媽不是不愛我了,他們只是把我當成了一個長大了的“孩子”,我也應該關心、呵護著我的小弟弟才對。
周志穎:我想起了我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題目叫《一米陽光》,講的是深秋里媽媽和女兒曬被子的故事。正午,“我”和媽媽同時曬被子,下午“我”忽然有事回家,發現“我”的被子和媽媽的被子換了位置,“我”的被子依然被陽光照著,而媽媽的卻淹沒在陰涼里。這“一米陽光”就是媽媽的愛啊。而這樣的小事,如果不是拿“親情”的明燈照一照的話,或許就被淹沒了吧。
……
老師:大家都從多個角度講了寫作中的困惑和發現,看來,我給同學們的這盞“燈”還是有用的。不過,大家須引起注意,我們并不是拿著“親情”主題到生活里到處張貼,而是帶著感情去發現,去體會。要知道,離開感情,無論大故事還是小故事,都發掘不出親情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