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詩若
人老了,倦了,經歷了一生的苦難,抨擊了世間多少的黑暗,卻總是忘不了童年的點點滴滴。童年的回憶,一直飄零在魯迅的往昔里,久久揮散不去……
魯迅的童年并不完全是在朗朗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中度過的。他懷念兒時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可愛的小蟲兒們為伍,欣賞那“叫天子”直沖云霄的樣子,拔何首烏,采覆盆子,仿佛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不注意,鉆進百草園,油蛉在這低唱,蟋蟀為他伴奏,這或許就是他童年生活的全部向往吧!
某年春天,我有幸到魯迅故居參觀,心里期待能看到這樣一片清幽的后花園。可誰知,眼前只有一口青石砌就的水井和一片比陽臺大不了多少的草地,上面稀稀疏疏地種了一些無名的草木,不知是不是年代久遠的緣故,竟憑空生出了些許悲涼。
魯迅的童年,真的像他的文章里所描寫的那樣快樂嗎?也許,這個百草園,只是他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向往及對自由、快樂的渴望吧。魯迅十三歲時,家道中落,父親的病使稚氣未脫的少年郎不得不身擔家庭的重任,三番兩次地去當鋪當東西,只是為了給父親治病,但魯迅的父親終究還是選擇離他而去。這使得晚年的魯迅一提起父親,就筆調沉重,父親的去世是他的心頭痛。在為父親尋醫問藥的過程中,他飽受人世間的尖酸刻薄與愚昧無知的人的冷眼,這使晚年的魯迅對這類人充滿了憎恨,對父親的思念與愛也愈加強烈。
我突然覺得,魯迅在人生的最低谷時選擇了奮起是令人佩服的。那時候的他,年少無知,被庸醫蒙騙,兜里摸不出一分錢,而父親的突然辭世又打了他個措手不及。命運的重擔壓在他的身上,讓他喘不過氣來;但他仍沒有屈服,而是用最犀利的語言抨擊那個黑暗的社會,成為一代文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里有淚有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段往昔,不管是幸福還是苦難,總歸是一段記憶。在挫折與困難面前,你要選擇去承受;在歡樂與幸福面前,你也要牢牢抓住……不要去在意旁人的指點,只要做好你自己,哪怕前方有千山萬水,也要去闖一闖!
就像魯迅的那朵早上盛開的花,晚上去采拾時,依然是一場有笑有淚的往昔……
點評
一個初一學生能從《朝花夕拾》的背后體悟出“些許悲涼”,已是不易。文章沒有累贅的內容概述,而是由實景觸發情感,結合所讀,繼而引發自己的思考。這樣的讀后感,才是真真正正走進作家的生活。
這種對作品的觸摸,沒有流于作品本身與他人的贊頌上,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即是如此。與此同時,從大師的過往里,小作者體味到了自己的當下,感悟到些許人生況味,實在難能可貴。
(鮑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