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是一本精致的書,奇山秀水是它的精美插圖,先賢志士是它的深邃內涵,民俗風情是它的特色包裝,風味特產是它的可愛書簽。家鄉,是一本厚重的書,每一頁都向我們講述著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每一章都向我們傾訴著它的變遷、故事和感動。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一草一木……總能勾起遠方游子的美好回憶。
【城市名片】
溫州是浙江省轄地級市,簡稱“甌”,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建城歷史,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歷史上曾以造紙、造船、鞋革、繡品、漆器著稱,亦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之一。在改革開放初期,就以“南有吳川,北有溫州”之稱享譽全國。
晉人郭璞在《山海經》中描述溫州的地形為“甌居海中”,這是有關“甌”的最早文字記載之一。據晚清學者孫詒讓考證,夏為甌,殷為漚,周為歐,因世異字,故“甌”從夏始。
溫州歷史悠久,有非常豐富的文化遺存。甌越文化、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等源遠流長,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習俗等有著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更是十分豐富。
【最美盤點】
中國山水詩的搖籃——楠溪江
楠溪江風景區位于浙江省溫州市北部的永嘉縣境內,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南距溫州市區26公里,東與雁蕩山毗鄰,西接縉云仙都,北與仙居景區接壤。楠溪江風景區的山巖中峰筆立、崖如削、洞懸壁的奇異景觀有很多,如三面環溪、一峰拔地而起的石桅巖、十二峰,以及諸如陶公洞、鶴巢洞、天柱峰、棒槌巖之類的奇峰異石,令人流連忘返。
在楠溪江度過的每一秒鐘都是幸福的。許多被遺忘的事物一一浮現出來,包括陽光、涼風、花香、鳥語、水聲、歌聲,甚至,愛情。這方面的證據不勝枚舉。比如,蕭梁時,繼謝靈運之后來任太守的丘遲,在這里留下了絕美的十六個字:“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同時代的陶弘景也在《答謝中書書》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所有的好詞,對于楠溪江來說,都算不得過分。相反,詞語的有限性在楠溪江得到了證明。許多暗藏于詞語之后的事物,都在暗香里浮動,躍躍欲試。詞語是公式,是規范化了的符號,而楠溪江卻是一個萬物蓬勃,充滿意外與奇跡、喧嘩與躁動的世界。
——祝勇《楠溪江:長達一千年的春天》
中國東南第一山——雁蕩山
雁蕩山以山水奇秀聞名于世,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中國“東南第一山”,主體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東北部海濱,小部在臺州市溫嶺南境。雁蕩山形成于一億二千萬年以前,是環太平洋大陸邊緣火山帶中一座日至紀流紋質破火地。其開山鑿勝始于南北朝,興于唐,盛于宋。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謝靈運、沈括、徐霞客、張大千、郭沫若等都留下了詩篇和墨跡。2015年最火熱的電視劇《瑯琊榜》就將雁蕩山作為取景地之一,不少觀眾在看完電視劇之后,紛紛前來這里取景留念。
靈峰區的奇峰,以合掌峰為最,高高地插入云霄,雙巖相并,好像是巨靈的兩只手掌合在一起,而腰部卻又豁然開朗,造起了九層高樓,有如古畫中的仙山樓閣,卻又可望而可即,頓時把我們吸引上去。不知走過多少石級,就到了樓上,見有“石釜天成”一個橫額,并有聯語:“天可堦升,無中道而廢。泉能心洗,即出山亦清”,我們當然不肯中道而廢,就一層又一層地走上去,也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奇景,擴大了視野。洗心泉清澈見底,而漱玉泉水從洞頂細碎地瀉下來,水珠亮晶晶的,仿佛在洞前掛上一張珠簾。最高處,天開奇境,一洞空明,中供觀音像,因稱觀音洞,從這里放眼望去,只見群峰秀麗,氣象萬千,真使人如登仙界,疑非人境了。
……
看了雁蕩不可勝數的勝景,足證祖國的“江山如此多嬌”,真使人有游不盡看不足之感。在山七天,幾乎天天是聽雨聽風,但我們還是冒著風雨出游,并不所餒,暢游之下,幾乎把家都忘了。身在二靈,不無靈感,戲作一字韻詩,以謝山靈;“聽雨聽風入雁山,二靈端的是靈山,群峰排闥如留客,底事回頭戀故山?”
——周瘦鵑《聽雨聽風入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