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飛
每每想到我原來的同桌,就會不由得發出笑聲來。因為他是一個皮膚黑黑的,頭發長長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大大的,嘴巴中等的,耳朵軟軟的一個男生,外號也很有意思,叫“耿驢”。
實際上,他的名字叫耿振宇,連續且快速地叫,就容易叫成“耿振驢”。于是我提議:“干脆省略掉中間的‘振字,直接叫耿驢吧。”而且,他發呆的時候特別像一頭驢。從此,我們都叫他“耿驢”,不過,他自己好像也挺喜歡這個綽號的。
倒霉的“落湯驢”
有一次,班里的水沒了,大家只能借個瓶子,到洗漱間里接自來水喝。我喝了一口水,正準備咽下去,剛一扭頭,“耿驢”竟然站在我的后面,此時正和我面對面。只見他兩眼呆直,雙手半舉,作癡呆狀。這讓我一下子想起了《舉起手來》中潘長江演的那個吞了一只青蛙的日本鬼子,我含在嘴里的水是咽不下去了,一下子噴了出來,“耿驢”瞬間變成了落湯驢。我嚇得一溜煙跑進教室,他追過來,臉上的水還不斷地滴滴答答,見到他的人,無不捧腹大笑。
還有一次,我正坐在教室里喝水,剛剛喝了一大口,這個時候,“耿驢”正站在我的對面,比比劃劃地講著昨天玩的游戲。聽著聽著,我那一大口水就忘了咽下去了,腮幫子鼓鼓的。正當“耿驢”講得忘乎所以時,前桌突然用手戳了一下我鼓鼓的腮幫子,“噗——”水噴了耿驢一臉,連他的上衣都濕透了。“耿驢”急了,面部表情很嚇人,“你——又是你,上次你就噴了我一臉水!”我趕忙跟他說:“不——不——不是——,是他戳我嘴,才噴了你一臉。”我前桌沒說話,笑著跑開了。“耿驢”沖著我喊:“靠近你我就倒霉,看來,我還是離你遠點算了。”
“耿驢”睡在了豬圈里
有一天,我和“耿驢”在大街上閑逛,路過村里的一個豬圈,發現這家的老母豬剛下了一窩豬崽子。我和“耿驢”就一人找了根小木棍,趴在豬圈的矮墻邊逗小豬玩。玩著玩著,老母豬似乎發現了我們,極不友好地沖我們大吼了幾聲,大概是害怕我們會傷害它的小寶貝吧。我一骨碌爬了起來,“咱們快走吧。”可是走到半路,咦,身邊的“耿驢”怎么不見了?我回去找他,卻聽到豬圈里傳出熟悉的呼嚕聲,伸著脖子往里一看,乖乖,只見“耿驢”正和小豬們擠在一起睡得正香呢。咦,“耿驢”怎么睡在豬圈里了,我怎么叫他,他都不理睬我,沒辦法,我只好自己走了……
“到點了,還不起床,要不然就遲到了!”這時,我耳畔傳來媽媽熟悉的聲音。哦,原來剛才的一切都只是一個夢啊。
到學校見到“耿驢”,我又笑了好半天;但為什么笑是不敢告訴他的,不然,他又要追著我打了。
尾聲
現在分班了,他在三班,我在四班,只隔著一堵墻,下課的時候還經常能碰到他。這不,今天我還踹了他屁股兩腳呢。聽!“耿驢”先生又被老師揪起來讀課文了,遇到不認識的字,仍然“哦”個沒完……
這就是我的同學“耿驢”,一個可愛的憨厚老實的小倒霉蛋。不知道你是否也萌生了想跟他見一面的念頭了?
本次作文訓練要求抓住人物的特點,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本文的小作者就抓住了自己和同桌“耿驢”之間發生的故事來寫。雖然每天和好朋友在一起,但要寫好也不容易,需要重新審視好友,回憶他(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然后,再透過表象去看這個自己最熟悉的人的精神和性格。實際上,這點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為了寫好自己的朋友,小作者抓住了好朋友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進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耿驢”活潑好動、滑稽幽默的性格特點。這個小倒霉蛋不斷地給大家帶來笑聲,就是在好朋友的夢里都睡在豬圈中,你說搞笑不搞笑?但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情節正是初中階段的孩子所津津樂道的,這樣的情節才更接地氣。所以,大家寫人物時要學會從生活中找故事,人物描寫最終的著眼點,還是要放在刻畫人物的性格及精神氣質上。
但是,這篇文章也存在著不足——外貌描寫沒有很好地和人物性格相契合,無法表現出“耿驢”活潑好動、滑稽幽默的性格。“皮膚黑黑的、頭發長長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大大的、嘴巴中等的、耳朵軟軟的”,哪一個特點能看出耿驢的性格呢?我們不妨作一下修改:“我第一次見到耿驢的時候,還認為自己到了非洲呢!你看他的頭發,一半往前長,一半往上長,似乎在鬧不團結;眼睛倒是很聚光,兩顆眼珠像兩顆黑豆似的骨碌來骨碌去;鼻子幾乎占了臉的三分之一,每次他進教室的時候,大家最先看到的就是他的鼻子;嘴巴不大不小倒還中看;耳朵很軟,也很大,有一次,我撥拉了一下,結果,顫動得一節課都沒有停下來……”這樣修改,“耿驢”的外貌是不是和性格的契合度就更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