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金子還貴重的東西等管理故事三則
哲理的故事:
在非洲一片茂密的叢林里走著四個皮包骨頭的男子,他們扛著一只沉重的箱子,在茂密的叢林里踉踉蹌蹌地往前走。
這四個人是:巴里、麥克里斯、約翰斯、吉姆,他們是跟隨隊長馬克格夫進入叢林探險的。馬克格夫曾答應給他們優厚的工資。但是,在任務即將完成的時候,馬克格夫不幸得了病而長眠在叢林中。
這個箱子是馬克格夫臨死前親手制作的。他十分誠懇地對四人說道:“我要你們向我保證,一步也不離開這只箱子。如果你們把箱子送到我朋友麥克唐納教授手里,你們將分得比金子還要貴重的東西。我想你們會送到的,我也向你們保證,比金子還要貴重的東西,你們一定能得到。”
埋葬了馬克格夫以后,這四個人就上路了。但密林的路越來越難走,箱子也越來越沉重,而他們的力氣卻越來越小了。他們像囚犯一樣在泥潭中掙扎著。一切都像在做噩夢,而只有這只箱子是實在的,是這只箱子在撐著他們的身軀!否則他們全倒下了。他們互相監視著,不準任何人單獨亂動這只箱子。在最艱難的時候,他們想到了未來的報酬是多少,當然,有了比金子還重要的東西……
終于有一天,綠色的屏障突然拉開,他們經過千辛萬苦終于走出了叢林。四個人急忙找到麥克唐納教授,迫不及待地問起應得的報酬。教授似乎沒聽懂,只是無可奈何地把手一攤,說道:“我是一無所有啊,噢,或許箱子里有什么寶貝吧。”于是當著四個人的面,教授打開了箱子。大家一看,都傻了眼,滿滿一堆無用的木頭!
“這開的是什么玩笑?”約翰斯說。
“屁錢都不值,我早就看出那家伙有神經病!”吉姆吼道。
“比金子還貴重的報酬在哪里?我們上當了!”麥克里斯憤怒地嚷著。
此刻,只有巴里一聲不吭,他想起了他們剛走出的密林里,到處是一堆堆探險者的白骨,他想起了如果沒有這只箱子,他們四人或許早就倒下去了……巴里站起來,對伙伴們大聲說道:“你們不要再抱怨了。我們得到了比金子還貴重的東西,那就是生命!”
故事的哲理:
一個領導者的職責和價值是什么?絕不是給部下工資和獎金,而是給他愿景和信念。因為,當你覺得是你在“發”獎金時,部下卻覺得是他在“掙”獎金。只有愿景和信念,是不能基層自發,而只能由領導者給予部下的。(楊光)
哲理的故事:
在一次心理科學實驗活動中,心理學家們征集了10位志愿者,請他們參加一個名為“疤痕試驗”的實驗活動。
10位志愿者被分別安排在10個沒有任何鏡子的房間里,并被詳細告知了此次研究和實驗的方法和目的:他們將通過以假亂真的化妝,變成一個面部有疤痕的丑陋的人,然后在指定的地方觀察和感受不同的陌生人會對面部有丑陋疤痕的人產生怎樣的反應。
心理學家們在每一位志愿者的左臉頰上都精心涂抹上了逼真的鮮血和令人生厭的疤痕。然后用隨身攜帶的小鏡子使每位志愿者都看到了自己臉上新增的疤痕,當志愿者們在心中銘記下了自己可怖的“尊容”后,心理學家收走了鏡子。之后,心理學家告訴每一位志愿者,為了讓疤痕更逼真、更持久,他們需要在疤痕上再涂抹一些粉末。事實上,心理學家并沒有在疤痕上涂任何粉末,而是用濕棉紗將剛剛做好的假疤痕和血跡徹底清理干凈了。然而,每一位被蒙在鼓里的志愿者卻依然堅信,在自己的臉上有一大塊讓人望而生厭的傷疤。
志愿者們被分別帶到了各大醫院的候診室,裝扮成急切等待醫生治療面部疤痕的患者。候診室里,人來人往,全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志愿者們在這里可以充分觀察和感受人們的種種反應。
實驗結束后,志愿者們各自向心理學家陳述了在不同醫院候診室的感受。他們的感受出奇地一致。
志愿者A說:“候診室里那個胖女人最討厭,一進門就對我露出鄙夷的目光。她都沒看看她自己,那么胖,那么丑!”
志愿者B說:“現在的人真是缺乏同情心。本來有一個中年男子和我坐在同一個沙發上的,沒一會兒,他就趕緊拍屁股走開了。我臉上不就是有一塊疤嗎?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樣躲著我啊?!這樣的人,可惡得很!”
志愿者C說:“我見到的陌生人中,有兩個年輕女人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她們穿著非常講究,像個有知識、有修養的白領,可是我卻發現,她們倆一直在竊竊地嘲笑我!如果換成是兩個小伙子,我一定會揮拳將他們痛揍一頓!”
志愿者們滔滔不絕,義憤填膺地訴說了諸多令自己憤慨的感受。
實驗結果讓心理學家們也吃了一驚:人們關于自身錯誤的、片面的認識,竟然能夠如此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他們對外界和他人的感知。(編譯/尹玉生)
故事的哲理:
雖然我們相信唯物論,但我們更要承認:現實左右我們判斷的,往往來自自己的主觀內心。認知這一點,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很重要。因為我們總是很主觀地認定自己是很客觀的。因此,只有主觀上不斷“承認”和“洞悉”自己的主觀,才有可能“還原”和“收獲”一點點客觀,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生活更愜意。
哲理的故事:
大明剛剛結婚不久,某天老婆正在廚房忙晚餐。大明想幫忙做點兒事。于是就說:“親愛的,我能幫什么忙嗎?”老婆說:“看你笨手笨腳的,找點兒簡單的,就剝洋蔥好了。”
大明想,這個再簡單不過了。但是剛剝不久,他就被嗆得一把鼻涕一把淚。他不好意思去向老婆請教,只好打電話向老媽討教。老媽說:“這很容易嘛,你在水中剝不就得了!”
大明于是按著老媽的方法,完成了老婆的任務,開心得很。于是打電話對老媽說:“老媽,你的方法真不賴!不過美中不足的就是在水中要時常換氣,好累人喔!”
故事的哲理:
我們常常沒有注意到,說話的效果雖然由講者控制,但卻是由聽者決定的。因此,不管自己說得多正確,只有對方準確收到你想表達的訊息,溝通才有意義。特別是在今天,傳播的方式已經與傳播的內容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了。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