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秀峰
那些年 那些畫 河北畫報初創(chuàng)時期(1957.12-1961.2)
文 / 劉秀峰
1957年的冬天,《河北畫報》應運而生。
應著時運,應著國運,在燕趙大地開始用筆墨記錄那個時代。
田辛甫、閻肅、韓羽等老一輩藝術家開始在這一方熱土上耕耘。
如今,翻開斑駁發(fā)黃的書頁,仿佛畫面的上那些人,那些勞作時的笑容和豐收的喜悅,那些充滿希望的時代圖景,被再次喚醒。
恍然回過神來,才發(fā)現(xiàn)那已然是一支漸漸遙遠的歌,一部漸漸定格的史書。
瞻前繼而顧后,或者這就是今日重讀的意義。
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也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
那時,共和國誕生近十載,舉國上下,勵精圖治。
那時,所有的筆墨都飽含深情,描繪著一個多彩的丹青世界。
驀然回首,那一幅幅記錄時代新顏的畫作不經(jīng)意就成了歷史畫卷。
1957年12期王老賞剪紙作品
據(jù)《河北畫報》1960年第五期介紹,這組剪紙為王老賞作品。王老賞(1890-1951),河北省蔚縣南張莊村人,是中國著名的民間藝術師,也是蔚縣剪紙藝術開宗立派的人物。在一生近五十年的剪紙藝術生涯中,他先后把二百多出戲曲中的六百多個不同戲曲人物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二百多幅花卉禽鳥之類作品。2000年,被中國剪紙研究會授予“ 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1958年4期《勇往直前》 韓羽 嚴速
1957年《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規(guī)定,到1967年,糧食畝產量在黃河、秦嶺、白龍江、黃河(青海境內)以北地區(qū),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qū),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qū),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后來人們把這三個目標形象地說成“上綱要,過黃河,跨長江”。
1958年第9期《松柏長青》 劉子久
劉子久(1891.5—1975.3),別名飲湖、光城,天津人,人民美術教育家、博物學家。曾任天津市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天津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在天津美術界,曾與老畫家劉奎齡并稱為“天津二劉”。劉奎齡的工筆花鳥走獸稱譽當年畫壇,而劉子久的北宗山水則開創(chuàng)了當年天津國畫山水的新時代。建國初期,劉子久的山水畫與花卉畫,破除了傳統(tǒng)技法不能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陳規(guī)陋習的傳統(tǒng)觀念,一改昔日片面崇尚古人的觀念,大膽探索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問題,借古開今,被譽為新中國新山水畫的開路先鋒。此作品是1958年國慶節(jié)獻禮作品。
1959年第9期《開國大典》 董希文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紹興人,受毛澤東贊譽的油畫大師,是國家文物局規(guī)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師之一。曾創(chuàng)作過 《春到西藏》 《哈薩克牧羊女》 《苗女趕場》《百萬雄師過大江》等主題性繪畫。創(chuàng)作此畫時,其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時年37歲。毛澤東主席看了油畫《開國大典》說:“我們的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1959年第6期《山水》 孫奇峰
孫奇峰,1920年生,山東招遠人。1947年畢業(yè)于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國畫科。曾先后從師于徐悲鴻、黃賓虹、李苦禪、王友石、汪慎生等名家?,F(xiàn)為天津美術學院終身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天津市美術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天津市海河印社社長、北京中國畫研究院院委等。1959年,39歲的孫奇峰出任河北美術學院師范系主任。
1958年第9期《收貨歸來》 田辛甫
田辛甫 (1911.2—1985.4) ,筆名春雨, 河北大名人。擅長中國畫。 1943年后任《黎明報》編輯,創(chuàng)辦《冀南畫報》《河北畫報》。195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進修。 歷任河北省文聯(lián)美術部長、省美術工作室主任、《河北畫報》總編、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主席。出版有《田辛甫畫選》。
當年,田辛甫赴農村參加“三秋”(秋收、秋耕、秋種)工作三個月。他說:“農村正貫徹大躍進、人民公社、總路線,我看到人民群眾的革命干勁及茂盛的莊稼,感到一切都是新鮮的,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保ā短镄粮退臅r代》)
1959年第12期《江山如此多嬌》 傅抱石 關山月
這是關山月和傅抱石兩位中國現(xiàn)代著名繪畫大師于1959年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會堂所繪的巨幅山水畫。毛澤東主席親為題句:“江山如此多嬌。”畫面上旭日東升,江山壯麗,表現(xiàn)出新中國的勃勃生機。
1960年第4期《園田萬頃爭春艷 澆地機聲組新曲》 韓羽
韓羽,中國著名畫家、評論家、漫畫家。山東聊城人。1948年后從事美術創(chuàng)作?,F(xiàn)為河北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河北美協(xié)名譽主席、河北省文聯(lián)顧問。當時,以漫畫作品在畫壇嶄露頭角的韓羽,是《河北畫報》的美術編輯,此畫作讓人看到了韓羽“土極而洋”背后少見的“小清新”。
1960年第6期《十里荷香魚滿塘》 夏一平
這幅作品清新喜慶,以水鄉(xiāng)為背景創(chuàng)作,表達了對生活“年年有魚”的美好祝福。作者夏一平,原河北美術工作協(xié)會、河北省美術工作室主要成員。
1960年9-10期《主席走遍全國》 李琦 中國美術館藏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畫《主席走遍全國》與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國大地》一起,正如它的題目所描述的那樣走遍了全國大地。美術史家稱:《主席走遍全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最大的人物畫作品之一,也是李琦創(chuàng)作進入高峰時期的標志。該畫被選入中小學課本,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中國畫展》,在各國巡回展出。
豐子愷說:“漫畫是簡筆而注重意義的一種繪畫。”華君武說:“漫畫要反映社會的問題、時代的足音、人民的情緒?!?/p>
有人說,好的漫畫作品讓讀者看了,能解疑、解“仇”、解憂、解氣,能一喜、一嘆、一笑、一樂,能悅讀、思索、領悟、啟發(fā),達到“咫尺論萬里”的收獲。
1959年第8期
1960年第3期
禮尚往來、春華秋實,這是多么樸素的唯物主義價值觀。是的,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報,萬事萬物皆在因果鏈條中輪回不息。
漫畫這種藝術形式,是用簡單而夸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一般運用變形、比擬、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構成幽默詼諧的畫面或畫面組,以取得諷刺或歌頌的效果。
1958年2期
不管是物資匱乏的解放初,還是GDP位居世界第二的今天,破陋習,樹新風,都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在改革開放近40年的今天,樹立具有時代內涵,能夠凝聚共識的新風尚,又成為當代人的新命題。翻開近60年前的這組漫畫,你是否會有新的啟發(fā)?
1958年3期
1957年創(chuàng)刊號
1958年1期
1958年5期
1957年,我國“社會主義時期第一個以發(fā)展農業(yè)為主要內容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頒布,掀起了全國各行各業(yè)支持農業(yè)生產建設的高潮。
1958年6期
1960年5期
那個年代,豬是富的象征,養(yǎng)豬是致富的好手段。因此,養(yǎng)豬、積肥等素材頻頻見諸報端。這兩幅作品構思獨特,讀來讓人回味無窮,也寄托了那個時代人們對富裕的真切向往。
與國外大型街頭藝術壁畫和當前美麗鄉(xiāng)村的文化墻不同,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出現(xiàn)過大量的壁畫、墻畫和街頭詩畫。因筆法簡潔,通俗易懂,這種繪畫曾一度成為農村重要的宣傳陣地。
1958年6期
在整個“壁畫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名家的身影。古元(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xié)會主席)就是其中的一位。右圖為古元作品。
1959年1期
“全省壁畫化,要是村村有壁畫,這是多么豪邁的事情啊。這不是什么遙遠的未來,而是很快就要辦到的事實。我省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壁畫縣,懷安縣就有9990幅壁畫,平均五戶就有一幅壁畫。還有束鹿縣早已成為壁畫縣了。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在我省將要出現(xiàn)了一個群眾性的壁畫運動……”——1958年6月《河北畫報》刊文《萬紫千紅》(郭鈞)
翻閱早期的《河北畫報》,壁畫、墻畫和街頭詩畫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當時媒介渠道不足的情況下,這種簡單的載體不僅配合落實了當時的政治宣傳任務,而且貼近農村生產生活,成為人們提高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渠道。
1958年7期
1958年8期
這些壁畫、墻畫和街頭詩畫看似簡單卻又豐富,看似陌生卻又熟悉。回想起來,它已經(jīng)成為了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風景線,融入到了我們民族的記憶之中。
回望當年,那個時代無論曾經(jīng)發(fā)生過怎樣的或平淡,或荒誕,或激進的事,它都成為歷史,成為一種承前啟后的歷史必然。作為后來者,我們或許可以相對客觀而理智地評判,去關照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人和事,去體味過往的點點滴滴,卻無法左右歷史的車輪。
今天, 翻閱當初的《河北畫報》,我們只能從發(fā)黃的書頁上體會一種歷史的體溫,還原人們在特定時期的熱忱與憧憬,重溫那段時光里人們心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