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放 張麗俠 鄭麗麗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內分泌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案例報道·
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1型合并肺部轉移1例報道及文獻復習
王放 張麗俠 鄭麗麗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內分泌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腎上腺;肺部轉移
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是指患者本身同時或先后出現2個或大于2個的內分泌腺增生或腫瘤性(常為惡性)病變,并出現功能亢進[1]。MEN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外顯率較高,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約1/2確診病例表現為散發性(即基因突變)。此類疾病臨床少見(2~200/10萬)。但在不同家族成員中的表達可大不相同,即基本病變可完全呈現,或不完全呈現,所累及的內分泌腺體常間隔不同時間出現病變(可長達數年),偶見所累及的內分泌腺體同時發病。目前,MEN國外報道家系較多,國內亦有少數報道[2-4]。且國內外對于本病的診斷方式及治療手段仍未有統一認識[3],其中MEN 1亞型的診斷常有漏診發生[5],尤其是以腎上腺占位為早期表現的MEN 1型。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診治了1例MEN 1型患者,早期CT發現并定位腎上腺病變,5 a后轉移至肺部,并經手術及病理證實。本文就此病例予以報道并回顧分析既往文獻,就診斷及治療予以探討。
1.1 病史 患者女,57歲。10 a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眼瞼及顏面部水腫,測血壓144/80 mm Hg(平素血壓105/70 mm Hg左右),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門診就診查尿游離皮質醇(UFC)高,行饅頭餐試驗結果提示血糖高(具體不詳),查腎上腺CT示左側腎上腺腺瘤,遂至泌尿外科住院行手術切除治療(術后病理不詳),術中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術后面部水腫消退,血壓下降,血糖3個月逐漸降至正常后停用胰島素。2011年7月20日因交通事故出現腰背部受傷入院,體格檢查:血壓117/86 mm Hg,心肺聽診未見明顯異常,腎區無叩擊痛,查上腹部CT示:左腎上腺占位,行MRI示:胸11骨折,行“經皮胸11椎體成形術”,后癥狀減輕。為進一步診治腎上腺占位,于2011年10月8日再次入院,查胸部CT示:右肺底占位,行“胸腔鏡右肺下葉鍥形切除術,胸膜粘連烙斷術加肋間神經冷凍術”,病理提示:肺部轉移腺瘤,考慮腎上腺腺瘤轉移,但生物學行為難以確定,免疫組化:NSE(灶+),Syn(+),CgA(-),MelanA(-),CK(-),S-100(灶+)。于2011年11月15日行“后腹腔鏡下左側腎上腺占位切除術”,病理提示:(左腎上腺占位)皮質腫瘤,局部侵犯包膜。后出現血糖高,應用胰島素對癥治療。于2012年1月5日至5月2日共化療6次,化療過程順利,未出現相應不適。其中第2、4、6次化療后均復查胸部CT示:較前無明顯變化。后于2012年12月20日發現甲狀旁腺激素146.5 ng/ml,血鈣2.75 mmol/L,查甲狀腺彩超示:左側甲狀旁腺區低回聲結節,甲狀腺右側葉低回聲(TI-RADS分級:3級),甲狀旁腺SPECT-CT示:甲狀腺左葉中上級MIBI雙時相顯像陽性,考慮甲狀旁腺顯像陽性,遂全麻下行“右側甲狀腺大部分切除術+左側甲狀旁腺腺瘤切除術”,病理報告提示:右側甲狀腺腫,左側甲狀旁腺腺瘤。術后復查PTH仍高,血鈣降低,遂出院。綜合目前該患者的臨床表現、生化檢驗和病理檢查結果,臨床診斷為MEN 1型。患者定期復查,于2013年3月3日于內分泌科復查,測PTH 72.13 pg/ml,血鈣2.5 mmol/L,泌乳素83.30 ng/ml,生長激素空腹8.6 ng/ml(參考值0.06~5 ng/ml),胰島素樣生長因子8.26 ng/ml(參考值7~45 ng/ml),生長激素抑制試驗示:0分0.24 ng/ml、30分2.85 ng/ml、60分2.9 ng/ml、90分1.7 ng/ml、120分1.1 ng/ml,行垂體MRI示:垂體左下份異常信號,考慮垂體微腺瘤可能,同時多次測得ACTH偏高,則考慮患者高泌乳素血癥和ACTH瘤不除外,給予患者“溴隱亭2.5 mg,1片/次,1次/d”口服后,泌乳素水平有所下降(見表1),欲行巖下竇靜脈取血,患者拒絕,密切隨訪患者病情變化。1.2 實驗室檢查 見表1。

表1 本例MEN 1型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
注:LDDST: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HDDST: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
1.3 基因序列分析 采用PCR結合DNA測序的方法,分析了MEN M1型致病基因MEN 1基因各個外顯子編碼區域的序列變異情況,結果表明,該患者攜帶位于第10號外顯子的c.1636A>G(p.Thr546Ala)雜合突變和第2號外顯子的c.206-207insGCCCC(p.Asp70Profs)雜合突變,突變均為已知致病突變,致病性已有報道。
本例患者有如下特點:①中年女性,以腎上腺占位起病,血皮質醇水平較高,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為左腎上腺占位皮質腫瘤,局部侵犯包膜;②患者右肺底占位,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為右下肺符合腎上腺皮質癌肺轉移;③血液生化檢驗提示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血PTH水平明顯升高,血鈣輕度升高或在正常上限,甲狀旁腺彩超提示左側甲狀旁腺區低回聲結節,甲狀旁腺SPECT-CT示:甲狀腺左葉中上級MIBI雙時相顯像陽性,考慮甲狀旁腺顯像陽性,血PTH水平在行甲狀旁腺腺瘤切除術后下降;④血液生化檢驗提示ACTH偏高,血清泌乳素偏高,影像檢查提示垂體微腺瘤。MEN 1型是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時或先后出現2種或2種以上的內分泌腺體腫瘤或增生的一種臨床綜合征。該病雖為罕見疾病,但其基因突變攜帶者的外顯率很高,其復雜的臨床表現容易導致漏診。此類患者有其自身的臨床特點,通過總結本例患者的診治經驗,本研究認為在MEN 1型的診治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早期發現非常重要。由于MEN 1型的多種臨床表現既可同時出現,也可先后出現,2種腺體病變的出現可相距長達20 a,而與MEN 1型相關的各種內分泌腫瘤有潛在惡性并更具侵襲性,其治療原則亦有所不同,鑒別某單一內分泌腫瘤是MEN 1型的早期表現還是單純性內分泌腫瘤,對早期發現并確定相應的診治計劃尤為重要[3]。本例患者以腎上腺占位起病而就診,在入院后逐步完善檢查發現甲狀旁腺腺瘤及垂體微腺瘤。MEN 1型中腎上腺受累及的比例據西方文獻報道為9%~60%[6]。其中大多數腎上腺的病變是無功能的,但也有嗜鉻細胞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腺瘤、庫欣綜合征甚至腎上腺皮質癌的報道,而腎上腺皮質癌常為該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7]。該患者腎上腺皮質腺癌合并肺轉移,在國外有過報道,在國內尚無該報道,因此對于以腎上腺占位起病的患者,作病因診斷時也應及時考慮到MEN 1型的可能性,進行有針對性的篩查,這對于提高MEN 1型的確診率十分有意義[8]。
MEN 1型患者可能有其臨床特殊性。通常MEN 1型患者的腎上腺病變大多為無功能的增生或腺瘤。而國外的研究中腎上腺皮質癌的比例在5%~22%[6-7,9]。Skogseid等[10]曾報道1例MEN 1型患者在1 a內腎上腺由無功能的輕度增大發展為10 cm的腎上腺皮質癌,而Waldmann等[8]也報道了1例MEN 1型患者的腎上腺由1個3.5 cm的無功能占位發展到9個月后出現肝、肺轉移,診斷為腎上腺皮質癌。以本文患者為例,該患者腎上腺占位切除術后復發同時發生肺轉移,實屬少見,因此,MEN 1型患者中腎上腺的表現是非常多樣性的,幾乎涵蓋了皮質及髓質的所有病變,考慮到MEN 1型患者仍有一定比例腎上腺皮質癌等惡性病變的發生,因此建議對MEN 1型患者應常規進行腎上腺病變的篩查。
長期隨訪對MEN 1型患者有重要意義。既往的研究觀察顯示,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在其他MEN相關的腺體病變出現2~20 a后才得到診斷[2]。本文患者血清生化ACTH偏高,泌乳素偏高,長期服用溴隱亭,以控制垂體微腺瘤的變化。因此,對MEN 1型疑診型患者,應長期認真隨訪其重要生化指標。本例患者血清ACTH偏高,泌乳素水平升高,雖然目前相關的臨床表現輕微,但應加強復診隨訪,警惕病情進展所致的不良后果。
綜上所述,對MEN 1型應給予足夠重視,爭取早期發現,結合臨床特點及基因檢測結果作出合理診斷,通過多學科合作診治并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長期隨訪,對降低漏診率及病死率尤為重要。MEN 1型患者有其自身的臨床特征,臨床上應提高甄辨能力。
[1] 廖二元,莫朝暉.內分泌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51.
[2] Gaztambide S,Vazquez F,Castano L.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MEN 1)[J].Minerva Endocrinol,2013,38(1):17-28.
[3] 李國夫,王寧.多發性內分泌腺瘤1型及其相關的垂體腺瘤的研究[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2,17(5):236-238.
[4] Sawka A M,Jaeschke R,Singh R J,et al.A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tests for pheochromocytoma:measurement of fractionated plasma metanephrines compar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24-hour urinary metanephrines and catecholamine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3,88(2):553-558.
[5] 徐丹,王薇,韓兵,等.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1型1例及其家系的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99-102,106.
[6] 朱燕,張化冰,盧琳,等.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1型患者的腎上腺表現[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38):2689-2692.
[7] Langer P,Cupisti K,Bartsch D K,et al.Adrenal involvement in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J].World J Stag,2002,26(8):891-896.
[8] Alzahrani A S,AlKhaldi N,Shi Y,et al.Diagnosis by serendipity:cushing syndrome attributable to cortisol producing adrenal adenoma as the initial manifestation of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 due to a rare splicing site MEN 1 gene mutation[J].Endocr Pract,2008,14 (5):595-602.
[9] Waldmann J,Bartseh D K,Kann P H,et al.Adrenal involvement in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l:results of 7 years prospective screening[J].Langenbecks Arch Surg,2007,392(4):437-443.
[10]Skogseid B,Larsson C,Lindgren P G,et al.Clinical and genetic features of adrenocortical lesions in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J].Clin Endocfinol Metab,1992,75(1):76-81.
R 73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7.025
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