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鄧州市人民醫院 急診科 河南 鄧州 474150)
綜合氣道管理對機械通氣患者口腔潔凈度及VAP發生率的影響
孫娜
(鄧州市人民醫院 急診科 河南 鄧州 474150)
目的 探討綜合氣道管理對機械通氣患者口腔潔凈度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asseciated pneumonia,VAP)發生率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鄧州市人民醫院行機械通氣的患者130例,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6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氣道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氣道管理,對比分析兩組口腔潔凈度及VAP發生率。結果 對照組口腔清潔Ⅰ~Ⅱ度所占比例均明顯高于觀察組,但口腔清潔Ⅲ度所占比例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行機械通氣的7 d內、7~14 d、14 d后VAP發生率及總發生率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行機械通氣患者綜合氣道管理的效果較好,可明顯提高口腔清潔度,降低VAP發生率,促進康復。
綜合氣道管理;機械通氣;口腔潔凈度;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機械通氣是急危重癥患者救治中常用的通氣方式,大量臨床試驗發現,應用呼吸機期間可對氣道免疫機制、纖毛運動及反射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增加致病菌侵襲率,極易誘發VAP發生[1]。VAP是致使患者發生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在機械通氣期間給予患者合理的氣道護理,對于減少VAP發生尤為重要[2]。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綜合氣道管理對機械通氣患者口腔潔凈度及VAP發生率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鄧州市人民醫院行機械通氣的患者130例,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對照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為26~76歲,平均(48.5±6.5)歲。觀察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為26~75歲,平均(49.1±6.2)歲。排除標準:嚴重精神疾病者;存在急慢性感染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氣道護理,對病房嚴格消毒及隔離;給予相應氣管切開護理及基礎口腔護理;嚴密監測患者病情狀況等。觀察組給予綜合氣道管理,具體如下。
1.2.1 口腔管理 用氧化氫清潔劑消毒口腔,并用生理鹽水進行有效沖洗,2~3次/d,清潔范圍主要有牙齒間隙、上腭、舌面及頰黏膜等,最大程度上清除寄居微生物,降低因菌群引發的VAP發生率。
1.2.2 氣道濕化管理 選擇被動濕化裝置人工鼻,利于將管道內冷凝水減少,并在呼吸機回路中安裝生物過濾器,最大程度上過濾致病菌,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降低VAP發生。
1.2.3 氣道分泌管理 由纖維支氣管鏡按時深入氣道內部實施吸痰和清洗,將氣道痰液清理,同時獲取相關痰液標本,并實施聲門下吸引操作,將其氣囊上分泌物清除,減少病菌聚集,降低VAP發生率。
1.2.4 阻斷外源性感染 行機械通氣期間醫護人員進行每項操作均需在無菌操作下執行,如佩戴口罩、嚴格洗手等。
1.2.5 呼吸環路管理 當管道出現污染或性能障礙后進行更換即可,盡量減少其更換頻率,防止發生VAP,并嚴密監測管道中冷凝水情況,若發現污染物,應及時清除。
1.2.6 體位管理 指導并協助患者身體擺放半臥位,防止胃腸道發生反流與誤吸,避免發生VAP。
1.3 觀察指標 口腔清潔度評定標準,Ⅲ度:口腔清潔,無異常;Ⅱ度:口腔有異味,舌苔厚;Ⅰ度:口腔有異味、血跡、污物、食物殘渣及痰痂,舌苔厚。VAP診斷標準:機械通氣時間>48 h;體溫>37.5 ℃;白細胞計數<4×109/L或>10×109/L;X線胸片顯示肺內浸潤陰影或炎性病變;呼吸道檢測可見分離出病原體[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口腔清潔度 對照組口腔清潔Ⅰ度、Ⅱ度所占比例均明顯高于觀察組,但口腔清潔Ⅲ度所占比例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VAP發生率 對照組在行機械通氣的7 d內、7~14 d、14 d后VAP發生率及總發生率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口腔清潔度比較[n(%)]

表2 兩組VAP發生率比較[n(%)]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口腔清潔度比對照組明顯改善,且VAP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綜合氣道管理效果優于常規的氣道護理,可改善提高口腔清潔度,降低VAP發生率,改善預后。考慮其原因在于本研究中應用綜合管理氣道方案,主要包括阻斷外源性感染、口腔管理、氣道分泌物管理、體位管理、呼吸環路管理、氣道濕化管理6個方面。在呼吸環路管理中當出現污染或性能障礙后,才進行更換,可降低管道的更換次數,降低VAP發生率;氣道濕化裝置選用被動人工鼻,可減少冷凝水形成,且在呼吸回路中安置了生物過濾器,可減少污染物入侵,提高治療效果,避免發生VAP[4]。氣道分泌物管理中加強了吸痰和氣囊上分泌物的吸引,利于將氣道分泌物徹底清除,避免致病菌聚集而引起VAP[5]。相關醫護人員及時指導患者半臥位,可明顯降低胃腸道誤吸及反流狀況,減少VAP發生。在患者行機械通氣期間,護士進行的各項操作均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進行,此外定期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可減少口內細菌滋生,降低下呼吸道中致病菌聚集率,預防VAP發生[6]。
綜上所述,給予行機械通氣患者綜合氣道管理效果較好,可明顯提高口腔清潔度,降低VAP發生率,促進康復,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1] 甘文思,王笑青,夏優秀,等.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6,33(5):451-453,456.
[2] 許貴如,王炎,李麗,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體位及其依從性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32):4009-4013.
[3] 彭宗銀,龍國利,白蘭燕,等.綜合干預措施對昏迷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20):4638-4640.
[4] 李虎,楊春輝,崔宇慧,等.以聲門上下吸引為基礎的集束化管理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作用[J].中國急救醫學,2016,36(9):812-816.
[5] 袁琴芳,鄭潔,孫丹,等.氣道管理小組在氣道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3):1195-1196.
[6] 段輝秀.口腔護理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研究進展[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6,9(2):237-238.
R 459.7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7.115
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