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紅
(漯河市第三人民醫院 河南 漯河 462300)
延伸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趙秋紅
(漯河市第三人民醫院 河南 漯河 462300)
目的 觀察延伸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將8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指導,觀察組采用延伸護理,觀察兩組出院6、12個月的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出院6、12個月醫囑服藥、按時完成檢查、合理休息、掌握自理技巧、心情狀態良好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個月后,觀察組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情感、心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延伸護理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
延伸護理;慢性心力衰竭;依從性;生活質量
心力衰竭(heart fai1ure,HF)為進展性心血管疾病,與心臟結構性、心血管性或功能性疾病相關,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許多患者短期內反復發作住院,不僅影響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負擔[1]。研究表明,采用專科護士、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延伸護理是治療慢性疾病的有效措施。近年來,漯河市第三人民醫院針對8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延伸護理,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漯河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8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標準[2]。其中男51例,女38例;年齡51~75歲,平均(63.4±7.7)歲;心功能分級Ⅱ級46例,Ⅲ級36例,Ⅳ級7例。伴冠心病35例,心肌病32例,瓣膜病12例,高血壓心臟病10例。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齡51~75歲,平均(63.1±7.2)歲;心功能分級Ⅱ級24例,Ⅲ級17例,Ⅳ級3例;伴冠心病17例,心肌病17例,瓣膜病6例,高血壓心臟病4例。觀察組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51~75歲,平均(63.7±7.9)歲;心功能分級Ⅱ級22例,Ⅲ級19例,Ⅳ級4例;伴冠心病18例,心肌病15例,瓣膜病6例,高血壓心臟病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出院后采用一般護理指導,包括飲食、藥物、疾病相關知識。觀察組采用延伸護理,選擇宣教經驗豐富的專科護士,建立患者檔案材料,并發放聯系卡。出院后第2天開始延伸護理,采用的方式包括電話或隨訪、個別指導和開展知識講座。①健康教育。問候患者,詢問臨床癥狀,告知堅持按醫囑服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和家屬有關疾病的知識和相關內容,明確疾病的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依從性。②心理護理干預。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使用溫柔的語言進行安慰,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指導患者適當聽音樂以及和別人交流,轉移注意力,減緩患者負面情緒。③運動指導。指導患者適當運動,并按照自身條件制定個性化運動模式,包括床上刷牙、洗臉、慢走、上下樓梯等,并依據個人適應情況適當增加運動量。
1.3 觀察指標 ①依從性:是否醫囑服藥、按時完成檢查、合理休息、掌握自理技巧、心情狀態良好5個條目,偶爾和完全做不到為未達標者,完全做到和基本做到為達標。出院后6、12個月進行問卷調查。②干預12個月后采用SF-36量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問卷調查。

2.1 依從性 觀察組出院6、12個月醫囑服藥、按時完成檢查、合理休息、掌握自理技巧、心情狀態良好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依從性比較[n(%)]
2.2 生活質量 干預12個月后,觀察組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情感、心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心力衰竭的治療除了與藥物治療存在絕對的關系,對患者進行準確的護理和引導也有重要意義,可以延緩患者心衰的進展,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延伸護理是近幾年提出的一種人性化服務模式,對疾病的延緩和預防具有重要作用,該護理方法實質上是一種健康管理[3]。
對于心力衰竭的患者,家庭和社會支持至關重要,家屬需要主動參與和監督,共同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監督患者的遵醫用藥,并給予患者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減少心理負擔,提高依從性[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院后采用延伸護理,定期電話回訪或者上門服務,患者和家屬能及時掌握慢性心力衰竭方面的知識和相關注意事項,其出院后12個月的醫囑服藥、按時完成檢查、合理休息、掌握自理技巧、心情狀態良好等方面的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這提示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采用延伸護理,能有效指導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項、了解自身的病情,滿足患者對心衰相關知識的需求和心理需要,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的復發率,提高治療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為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治療周期相對較長,療效不明顯,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因此應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干預,時刻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進行心理指導,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情緒的影響,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5]。本研究中,觀察組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情感、心理明顯優于對照組,這提示延伸護理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情緒等方面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針對出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延伸性護理進行干預,能有效提高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1] 孫路路,呂蓉,梁濤,等.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1年內預后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循環雜志,2013,28(2):125-128.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2):98-122.
[3] 肖萬玲,易云蘭.延伸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18(13):68-69.
[4] 王菲.延伸護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9):1-3.
[5] 張英,李文玲,郁蓉芳,等.家庭延伸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1,18(22):39-42.
R 473.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7.122
20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