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接觸PM2.5
會增加早死風險
一項對6000多萬美國人的新研究表明,長期接觸空氣中的細顆粒物質(PM2.5)會增加過早死亡風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PM2.5的水平在全國范圍內降低1微克每立方米,那么每年可挽救約1.2萬人的生命。該研究成果6月29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
發現影響精子運動能力的基因

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明兮課題組與美國貝勒醫學院馬丁課題組、大阪大學伊川正人課題組共同解析了一個精子運動調節基因TCTE1,結果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該研究發現,缺失了TCTE1的精子向前運動能力下降。該發現對弱精子癥的臨床診療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患癌風險
與腰圍、臀圍有關

世衛組織國際癌癥研究局的研究顯示,腰圍、臀圍與體重指數(BMI)3種健康指標用于預測與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具有同樣的預測效果。腰圍每增大 11公分則患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就增加13%;臀圍每增加8公分,患大腸癌的幾率會提高15%。因而在研究肥胖與癌癥關系時要注意身形因素。
高智商者更長壽

高智商不僅能幫你取得好成績,新的研究表明,它也可能延長你的壽命。蘇格蘭研究人員分析了1936年出生的6.6萬人的數據,他們在11歲時進行了智商測試,跟蹤調查至79歲或死亡。研究發現,智商高的孩子比那些智商不高的同齡人更長壽。但這只是一個關聯性研究,沒有證明高智商會降低患病風險。
鑒定出人腦的“導航系統”
由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人員負責的國際團隊鑒別出一類新型神經元,它可能對人類的環境導航能力至關重要。這一發現有助于理解大腦如何在較大空間內編碼導航行為,同時也可能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等地形定向能力受損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該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交流》雜志上。
人類壽命上限115歲的
說法遭質疑

一篇聲稱人類自然壽命上限是 115 歲的文章遭到了來自德國、丹麥、荷蘭、英國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的質疑。6月28日,這五篇質疑論文在《自然》雜志上在線發表,駁斥了原論文的結論。哥本哈根大學助理教授馬爾騰·羅金表示,他不相信存在一個限制人類壽命長度的生物鐘,并認為衰老可能被人類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