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賽坡
沒有人會記得,到底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越來越不喜歡讀報紙、看雜志。進入新世紀,在Web 2.0的口號里,博客首先扮演了新聞生產者的角色,隨后社交媒體接棒成功,從而真正實現了從專業主義的新聞到民主的新聞的轉變。
更重要的是,新聞的含義正在被無限地擴展。2006年9月,Facebook啟動NewsFeed(這款產品奠定了目前社交媒體的基本形態,當你關注了某個人后,他的所有狀態更新都會出現在你的社交媒體時間線里),用戶憤怒地發現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但隨后的事態發展出乎所有人意料,用戶開始享受在這個含有“news”一詞的產品中閱讀朋友們的狀態:或是文字、或是照片或是某個網站的鏈接。
如今,美國各大報紙、雜志生產的新聞只有通過NewsFeed才有可能得到最大化的傳播,然而這些新聞的傳播過程又被用戶的二次生產、加工變成“新新聞”。新聞機構已經失去了篩選的能力和排列的權力。
在中國,“事實與觀點相分離”的原則早已被中國的媒體人、自媒體熟練掌握。去年年底的羅爾募捐事件里,劇情在短短一天的反轉之后,各種媒體、自媒體的文章相繼出現,然而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有這樣的句式:“不管真相究竟如何”。
這種沒有真相、依靠觀點堆積的文章如今泛濫于中文互聯網世界,正如意大利作家翁貝托·埃科在《試刊號》中所言:或許“人們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傾向,然后我們給予他們一種傾向,于是他們察覺到自己有了傾向。”這同時也是波茲曼發出的“信息是垃圾”的理論的基礎,畢竟赫胥黎早就發出了警告,真相會被淹沒在過多無效信息的浪潮里。
在這個時代,我們通曉地球到星辰的距離,卻迷失在地面到頭骨之間;在這個時代,新聞也好,文化也罷,最終都是向技術卑躬屈膝;在這個時代,新聞與文化變成了可有可無、可任意搭配的快餐。縱然你想逃離,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消息還是讓你無法自拔。記住埃科的話吧:“我們是在一列特快車上面,中間沒有停靠站。”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