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考場作文。難能可貴的是,小作者從選材立意到結構安排,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也不得不佩服小作者,在短短的考試時間里能洋洋灑灑寫出幾乎是別人兩倍字數的作文。但也正是這個“洋洋灑灑”,成了本文的一大硬傷——語言不簡練!
處方:文章貴在簡練。古人用文言寫文章,一個客觀原因是古代紙張有限,而文言言簡意賅,往往三五個字就能表達豐富的意思,故而古人有“意則期多,字則期少”之說。今天,我們寫文章雖然不必再像文言文,甚至古詩詞那樣,僅用幾十字就能敘述一個動人的故事,表達一個深刻的道理,但同樣需要簡練,需要惜字如金。
上文的不簡練,并不是某個內容(情節)的多余,相反,小作者所寫的每一個情節幾乎都有其作用,但幾乎每一個情節又都顯得啰唆。不少地方,只需要一兩句就能充分表達意思了,她卻寫了好幾句。具體表現在:
1.人物語言不簡練。第三段中,中年男人說的“小姑娘,外面下雨了,快進屋避雨吧,里面暖和”一句,單從這里看,也算不上多么不簡練,但下文緊接著“我”的誤解,后半句就顯得多余。因為,既然人家說明了是讓“我”避雨,取暖,“我”還誤解,就只能說明“我”不近人情或不懂事——不合常理。第五段中,中年男人主動借傘給“我”時的那兩句話,用意只是給“我”傘,讓“我”早點回家,只需要一句話就能清楚地表達出來。中年男人解釋為什么借傘給“我”時,說的不僅多,也過于直白,缺乏余味。
2.議論抒情不簡練,甚至多余。這主要在最后兩段。通過前文的敘述,“我”的愧疚和自責之情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不必再寫出來。很多同學寫作文時,總要在收尾時來一番議論抒情,不可否認,這樣處理有時候能起到升華作文主題的作用,但絕非任何時候都需要。當讀者能夠通過前后文明白作者意思的時候,就無須再把這種心理或心情直接寫出來。
3.環境描寫不簡練。作文第二、三、四、六段,都有環境描寫,這對表達作文的主題有重要的作用:天氣(環境)寒冷,烘托“我”焦急無助的心理,表明“我”需要一把傘,從而使后文中年男人借傘給“我”顯得意義非凡。但這些環境描寫都不夠簡練、自然,并且主觀色彩較濃,給人“為了寫環境而寫環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