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100多個國家的各界嘉賓齊聚北京。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倡導舉辦的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主場外交活動,體現了世界對“一帶一路”這一經濟全球化新愿景抱以的極大熱忱,彰顯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絲路精神的強大號召力。
提出復興“絲綢之路經濟帶”設想的,不止中國一家。美國提出“新絲綢之路”、印度提出“季風計劃”,日本和伊朗也都有各自的方案,但唯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四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從理念到行動、從愿景到現實的飛速進展,并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
那么,“一帶一路”倡議的號召力來自哪里?
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缺乏新動力、局部地區動蕩不安、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地區發展極度不平衡。人類面臨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發達國家深陷經濟危機,國內政治力量博弈加劇、民粹主義蔓延,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出現了逆轉態勢。世界將向何處去?人們將期待的目光投向了生機盎然的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貢獻的振興世界經濟的一劑良方,自然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
“一帶一路”倡議體現的不僅是發展世界經濟、互利共贏的號召力,更是道義的感召力。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于人。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而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這段話所凝結的正是有著5000年文明的中國素有的、也是獨一無二的智慧與胸懷。
“一帶一路”建設源于中國、屬于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奏的交響樂,是世界大家庭共享的盛宴;既向所有國家開放,又與現有治理體系相融合;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戰略對接、優勢互補。這其中所蘊含的全球治理觀和國際義利觀與西方國家多年來在世界推行的全球治理模式、價值理念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強者通吃的國際舊規則,打破了新自由主義獨步天下的舊格局。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以此次峰會為起點,“一帶一路”將開始新的騰飛,正在崛起的中國將以更大的作為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各參與國將攜手共同創造21世紀人類新文明,把經濟全球化推向更加開放包容、均衡和普惠的未來。(若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