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
【編者按】扶貧攻堅是檢驗各級干部素質和鍛煉黨員干部的戰場。扶貧攻堅,關鍵在人,成敗在黨員干部。要建立以扶貧成效為導向的激勵考核機制,重視在扶貧攻堅主戰場上培養干部、考驗干部、選拔干部,使扶貧實績突出的干部優先得到提拔重用。同時,對扶貧攻堅措施不力、成效不佳的干部及時調整,對完不成扶貧攻堅任務的實行“一票否決”。
在“幫扶干部”逐漸成為扶貧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的同時,筆者認為并不是每一位“旁觀者 ”甚至是“當局者”都清楚“幫扶干部”在扶貧工作中的“定位”。
在扶貧工作中“幫扶干部”由于“定位”不清,一些“幫扶干部”出現了“錯位”甚至是“失位”現象,不但沒有促進扶貧工作的開展,而且還影響了扶貧工作的順利推進。例如,一些“幫扶對象”因為沒有被評為“低保戶”就會給“幫扶干部”打電話,訴說自己的困難,請“幫扶干部”幫忙“打招呼”。對于這種訴求,我們一些“幫扶干部”由于不了解評“低保”的標準和程序,聽了“幫扶對象”的一番訴說,有時就會通過“打招呼”等方式干涉村上評“低保”的結果。與這類“過于殷勤”的“幫扶干部”不同的還有另一類“忙于應付”的“幫扶干部”,這類“幫扶干部”或是由于自身工作比較繁忙,或是由于基層工作經驗不足,對“幫扶對象”實際情況往往不是很清楚,甚至是連名字也記不住,只是在“迎檢”的時候“惡補”資料,以此完成“幫扶任務”。
鑒于扶貧工作中“幫扶干部”的種種“錯位”甚至是“失位”現象,為更好地發揮“幫扶干部”在扶貧工作中的作用,推動扶貧工作健康發展,筆者認為,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定位”我們的“幫扶干部”。
“扶貧政策”的宣傳員。“扶貧政策”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幫扶對象”不可能全都清楚。一些“幫扶對象”受居住環境和自身條件的影響,從來沒聽說過扶貧政策,甚至是把扶貧資料交到他們手中,他們也不一定看或是不一定看得懂。在這樣的情況下,“幫扶干部”就要主動充當起“扶貧政策”宣傳員的作用,讓“幫扶對象”了解扶貧是咋回事,“幫扶對象”可享受哪些“扶貧政策”,該怎樣辦理等。當然,“宣傳員”首先要對“扶貧政策”和其他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政策有一個充分的理解與認識,以便向“幫扶對象”進行宣傳,讓群眾知曉。
“幫扶措施”的參與者。每一戶“幫扶對象”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有的因病致貧,有的因殘致貧,有的因缺乏勞動力致貧。要最大化達到幫扶成效,就必須實現“幫扶措施”的“精準”。作為“幫扶干部”,應該全程參與到“幫扶措施”的制定和執行當中。為確保“幫扶對象”脫貧,村上、鎮上、縣級部門,層層都在想辦法,但層級越高對“幫扶對象”的了解越不直接、不深入,他們往往都是通過資料獲得,很難全面把握。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制訂還是執行“幫扶措施”,就都需要一位了解“幫扶對象”具體情況的人參與到整個過程當中。
“幫扶成效”的裁判員。扶貧工作有沒有成效,要考量的因素比較多,例如“幫扶對象”當前物質生活是否滿足脫貧條件,是否具備脫貧之后保持持續脫貧狀態的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由于“幫扶干部”從一開始便參與到了對“幫扶對象”的整改幫扶過程當中,對“幫扶對象”在接受幫扶前后的生活會有一個比較直觀的了解,對哪些“幫扶對象”真正脫貧、哪些“幫扶對象”還需繼續幫扶能夠進行一個有效判斷和篩查。
扶貧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每一位參與到其中的人都是一顆不可或缺的“螺絲釘”,作用各不相同。“幫扶干部”這顆“螺絲釘”如果能夠正確“定位”,勢必會對扶貧工作助力,可如果定位不當,則有可能“好心辦壞事”,影響群眾脫貧的積極性,甚至是傷害到一些群眾的利益。在扶貧這件事上,希望每位身處其中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正確位置,同心同力將扶貧工作做好做實。(作者單位:瀘州市瀘縣財政局) (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