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省委書記王東明在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根本舉措,必須堅定作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
黨的政治路線決定組織路線,組織路線始終服務政治路線。組織工作也需要樹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把握大勢、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突出問題導向,做到靶向更明確、措施更精準、辦法更管用、成效更明顯,為“決勝全面小康、建成區域中心”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選賢任能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不斷催生各種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一些領導干部出現了“四個不適應”,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改進、切實加以解決,為推進改革發展穩定排好兵布好陣、調好兵遣好將。
突出專業化配備提供有效供給。各級各部門肩負的職責使命和目標任務不同,對班子配備的要求也不同,要求我們根據不同縣區、園區、部門、企業的發展定位,以專業化思維、專業化方式,甚至聘請第三方機構,逐一完善領導班子功能結構模型,實行對標管理;當班子成員出現空缺時,堅持以事擇人,確保人崗相適、選好人用對人。
突出專業化培養擴大有效供給。一方面,圍繞瀘州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點優勢產業發展、自貿區建設等,選派30名干部到商務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等地掛職學習,引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和熟悉跨境金融、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的專業人才和干部,扎實開展自貿區建設、脫貧攻堅等19個重點專題培訓,實現學歷能力“雙提升”工程,提升各級干部的專業化素養;另一方面,加大干部上掛下派、雙向掛職等力度,每年選派300名以上的優秀干部到中央部委和省級機關、“五個一線”掛職鍛煉,在實踐中增強干部的專業化本領,切實解決“萬金油”干部多、專業化干部少的問題。
突出專業化考評減少無效供給。改進干部日常考核方式,加強與目督辦、項目推進中心等部門的聯系對接,及時掌握領導干部的履職能力和專業化素養;改進干部年終測評表一般看“德能勤績廉”的情況,根據每名干部崗位特點、分管負責工作,增加專業化推進工作情況,通過考核測評全面了解干部的專業化能力本領,切實解決評價使用干部“翻簡歷”、勉強配的問題,推進干部能上能下,做到用人所長、用當其時。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強基固本
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當前,基層黨的組織建設、黨員隊伍建設面臨挑戰,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分類施策、分類推進,增加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有效供給,實現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標準化推進基層組織建設有效供給。針對農村基層、城市社區、產業園區、社會組織、國有企業、學校、黨政機關等領域黨的建設特點及黨組織功能定位和作用發揮,既突出共性要求,又兼顧個性發展,制定“1+7”標準化建設實施意見,重點從組織體系設置、班子隊伍建設、黨員教育管理、黨內組織生活、工作載體建設、活動場所建設、工作運行機制、基本工作保障等7個領域、8個方面明確細化標準,彰顯不同領域、不同黨組織的特點,以標準化引領規范化,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
常態化提供黨員學習教育有效供給。針對機關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農村黨員、流動黨員等群體對學習教育的不同需求,積極改變過去黨員學習教育讀報紙、念文件等傳統方式,探索創新黨員學習教育模式,分類推出機關黨員使用手機APP、離退休黨員參加固定黨日(學習日)、農村黨員上“農民夜校”、流動黨員建立黨建微信群等學習教育模式,分類設置學習內容,既讓形式易接受,又讓內容合“胃口”,切實增強“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有形化提供黨組織服務供給。根據不同基層黨組織承擔的服務功能,推行“服務清單+責任清單+時效清單”制度,采取網上辦理、窗口一站式辦理、上門代辦等方式,把群眾的實際需求變成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要求,實現群眾需求的有效供給,樹立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同時,扎實開展“感恩奮進”教育,引導群眾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同步奔康,決不能“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聚智引才
發展的競爭、區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們要著眼于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緊扣發展大局,突出關鍵重點,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儲備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需求的有效供給。
圍繞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供給。白酒、化工、機械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醫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大數據)、通用航空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是支撐瀘州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立足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通過編制《緊缺人才目錄》 《人才工作白皮書》,制定《產業人才集聚工程實施細則》,在海內外設立一批人才工作站等,全力推進酒城人才新政“1+N”文件落地落實,聚集一批領軍型、實用型人才,為加快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引擎。
圍繞脫貧攻堅提供人才供給。針對貧困地區人才短缺,尤其是農業科技、教育、衛生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大、空編率高的實際,制定脫貧攻堅農業農村人才、教育人才、衛生人才集聚工程實施細則,對引進或服務國定貧困縣的人才,在安家補助、崗位激勵、生活補助等方面予以更高標準激勵;鼓勵優秀退休教師、退休醫衛人員到基層支教、支醫,每年從市級部門和三個區選派醫療、教育、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等專業人才100名以上赴古藺縣、敘永縣、合江縣開展援助服務,加大與職業院校、中職學校聯合辦學力度,“訂單式”培養人才,為貧困地區鞏固脫貧成果、同步奔康提供人才支撐。
圍繞人才需要提供服務供給。針對人才引進靠政策、比環境、看服務的實際,我們在人才政策、人才激勵、人才服務等方面提出不搞“一刀切”,看學歷但不唯學歷、看職稱但不唯職稱,以能力和業績為標尺唯才是舉、招賢納士;對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團隊采取“一人一策”“一團一策”“一企一策”等形式靈活引進人才;在人才出入境、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社保結轉、醫療體檢、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一對一”“保姆式”服務等,充分體現對人才的個性化、差異化服務需求,在全社會營造愛才識才用才、拴心留人的濃厚氛圍。(作者系中共瀘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編: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