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厚俊+趙永強+徐振
摘要:為篩選高效、低毒的甘薯莖線蟲防治藥劑,在大田測試了6個藥劑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三唑磷微膠囊劑對甘薯莖線蟲防治效果達83.51%,增產率為54.82%,投入產出比最高,為12.6,可替代高毒農藥苯線磷在生產上防治甘薯莖線蟲病,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關鍵詞:甘薯;莖線蟲病;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1-2068-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1.017
Abstract: For the screening of high-efficient and low-toxic pesticides to control sweetpotato stem-nematode, a field experiment for the control effects of six kinds of pesticides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iazophos micro capsules had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83.51% against sweet potato stem-nematode, with the yield increasing rate of 54.82% and the highest input-output ratio(12.6), so it w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sweet potato stem-nematode instead of highly toxic fenamipho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have the good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sweet potato; stem-nematode disease; control effect
甘薯莖線蟲是一類非常重要的植物病原線蟲, 可侵染甘薯、馬鈴薯、豌豆、花生等作物。該線蟲侵入甘薯后,背食道腺分泌果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等使甘薯細胞崩潰,組織腐爛,伴隨著的其他真菌和細菌加劇危害,常形成糠心或龜裂,使甘薯失去食用價值[1,2]。作為中國北方薯區的主要病害,一般發病田塊減產20%~50%,重病田塊甚至絕產無收[3]。單獨采用清除病殘體、輪作換茬、培育無病薯苗等農業防治措施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且實際操作比較困難。因此采用化學防治方法仍是主要的防治手段。但由于線蟲繁殖力及環境適應性都很強,對其高活性的藥劑品種又很少,目前廣泛應用于線蟲防治的涕滅威、克百威、滅線磷、甲基異柳磷及苯線磷等都因存在環境及安全問題已經或即將面臨淘汰[4-7],所以,尋找替代傳統殺線劑的工作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甘薯莖線蟲病作為對象,以苯線磷為對照藥劑,選用了幾種對環境壓力相對較小的農藥,測定了田間的防治效果,以期為替代高毒、高殘留殺線劑提供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供試品種 供試甘薯品種為高感品種栗子香。
1.1.2 供試線蟲 2012年在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甘薯田采集病薯塊,晾干,切碎混勻后備用。
1.1.3 供試藥劑及用量見表1。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 試驗田位于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2013年5月中旬栽種。試驗田為無病甘薯田,栽種時每穴均勻接種帶線蟲病薯。試驗6種藥劑均采用穴施的方法,辛硫磷微膠囊劑、三唑磷微膠囊劑、毒死蜱微膠囊劑對水后穴施,其他藥劑摻細土后穴施。同時設不施藥對照。藥劑處理后按常規方法進行栽種。每小區栽種100棵,5行區,行距為0.85 m,株距為0.23 m。試驗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之間間隔0.6 m。
1.2.2 試驗調查 10月下旬調查各小區中間3行發病情況和產量,計算各處理的薯塊發病率、病情指數、防治效果等數據。具體調查方法參考馬代夫等[8]、謝逸萍等[9]。
數據計算方式如下:
發病率=病薯數÷薯塊總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別薯塊數×相應級數)÷(總薯塊數×最高級數)×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指-處理區病指)÷對照區病指×100%
商品率=(0級薯塊重+1級薯塊重)÷總薯塊重×100%
投入產出比(kg/元)=(處理區產量-對照區產量)÷處理區藥劑投入
1.2.3 數據處理 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不同處理之間經方差分析統計差異顯著后再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藥劑處理對甘薯莖線蟲的防治效果
不同藥劑處理下甘薯發病情況見表2。空白對照的發病率為67.88%,病情指數為51.67,說明試驗接種莖線蟲成功。
不同藥劑之間比較,以福氣多和苯線磷發病率較低,分別為7.83%和3.02%,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其次是三唑磷處理,發病率為15.29%。不施藥處理發病率達67.88%,與各處理差異顯著。各處理病情指數以福氣多和苯線磷較低,分別為2.22和0.82,其次是三唑磷處理,病指為9.01。不施藥處理病指最高,為51.67,與其他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苯線磷和福氣多防效最好,均達到了95%以上,三唑磷微膠囊防效為83.51%,與苯線磷差異不顯著。
2.2 不同處理對甘薯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見,各藥劑處理均能顯著提高甘薯的產量,不施藥處理產量僅為13 828 kg/hm2,顯著低于各藥劑處理。三唑磷微膠囊和苯線磷產量最高,分別為21 409 kg/hm2和21 066 kg/hm2,增產率分別為54.82%和52.34%。各藥劑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比較各處理商品率,以福氣多和苯線磷處理最高,商品率達100%,其次是三唑磷和毒死蜱微膠囊處理,分別為94.75%和95.39%,辛硫磷微膠囊處理商品率較低,為75.82%,但仍顯著高于不施藥處理。折合農藥價格計算投入產出比發現,三唑磷和毒死蜱微膠囊投入產出比最高,分別為12.6和10.4,顯著高于其他處理。
3 小結與討論
從試驗結果可知,各藥劑對甘薯莖線蟲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同時提高了甘薯產量和商品率。福氣多、苯線磷、三唑磷微膠囊防治效果較好,均達83%以上,增產率也達43%以上。但由于福氣多價格較為昂貴,投入產出比較低,僅為3.3。苯線磷是高毒農藥,在中國已經禁用。三唑磷微膠囊價格實惠,投入產出比最高,為12.6,雖防治效果略低于苯線磷,但差異未達顯著水平,因此,完全可以替代苯線磷和福氣多在生產上推廣使用。
微膠囊劑是以高分子材料為囊壁或囊膜,通過化學、物理或物理化學的方法,將作為囊心的農藥活性物質(固體、液體或氣體)包裹起來,形成一種具有半滲透性囊膜的微型膠囊,以一定的濃度穩定地分散、懸浮在連續相中[10]。該劑型可有效控制緩釋劑量和緩釋時間,提高農藥的利用率,減少農藥對環境的壓力,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結合本研究中試驗結果,三唑磷微膠囊劑在防治甘薯莖線蟲方面具有非常好的開發應用前景。
本研究采用了人工接種莖線蟲的方法進行田間試驗,避免了因田間線蟲分布不均勻造成的試驗誤差,且每小區均留有保護行,保證了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三唑磷微膠囊劑施用方法為對水后穴施,可與甘薯栽種農藝措施有效結合。因此該藥劑在防治甘薯莖線蟲上具有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丁再福,林茂松.甘薯、馬鈴薯和薄荷上的莖線蟲的鑒定[J].植物保護學報,1982,9(3):169-172.
[2] 林茂松,文 玲.馬鈴薯腐爛線蟲與甘薯莖線蟲病[J].江蘇農業學報,1999,15(3):186-190.
[3] 謝逸萍,馬代夫,李秀英,等.5種藥劑對甘薯莖線蟲病的防治效果試驗[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2):66-67.
[4] 孔祥義,陳綿才.根結線蟲病防治研究進展[J].熱帶農業科學,2006,26(2):83-88.
[5] 文艷華,馮志新,徐漢虹,等.植物抽提物對幾種植物病原線蟲的殺線活性篩選[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1,20(3):235-238.
[6] THOMAS S H,SCHROERER J,MURRAY L W. Cyperus tubers protect Meloidogyne incognita from 1,3-dichloropropene[J].Journal of Nematology,2004,36:131-136.
[7] ZASADA I A,TENUTA M. Chemical-mediated toxicity of N-Viro soil to Heterodera glycines and Meloidogyne incognita[J].Journal of Nematology,2004,36:297-302.
[8] 馬代夫,李洪民,謝逸萍,等.甘薯抗莖線蟲病品種的選育[J].作物雜志,1997(2):15-16.
[9] 謝逸萍,王 欣,李洪民,等.甘薯莖線蟲病抗侵入和抗擴展資源評價[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9,10(1):136-139.
[10] 馮建國,路福綏,李 偉,等.微膠囊農藥的研究現狀與發展[J].世界農藥,2009,31(4):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