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美國第11任總統波爾克有可能再次被遷墳的消息不禁讓人對美國總統的安息之地頗為好奇。美國如今已有38名前總統去世,他們的墓地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統一安葬在國家公墓,而是“各隨其便”,這也因此產生不少紛擾。
早期的美國總統去世后大多“落葉歸根”,如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和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他們是父子關系),他們都安葬在家鄉——麻省波士頓以南自家莊園的家族墓地中;第三任總統杰斐遜安葬在弗吉尼亞州中部自家莊園墓地,那里也是他的出生地。這些出生在南北戰爭前的總統之所以有條件“歸葬”,是因為他們中大多數是農場主,有世代傳承的莊園和家族墓地。進入20世紀,有條件這樣做的總統變得鳳毛麟角,但也還是有的,比如創下任期最長紀錄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安葬地為紐約州哈德遜河畔的海德公園鎮,那里正是他自己家的莊園所在地,“得州紅脖子”林登·約翰遜也同樣得天獨厚——他在得州有屬于自己的莊園。
早期總統中也有一些以前是工商業者、法律界人士或知識分子的,他們沒有自己的莊園,因此雖有“葉落歸根”之心,卻也只能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找塊公墓或教堂墓地安葬。第8任總統馬丁·范布倫、第13任總統米拉德·菲爾莫都是出生在紐約州的“北方人”,他們死后的安葬地就是如此。南北戰爭后,這種“在老宅附近入土為安”變得司空見慣,如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他的出生地是紐約曼哈頓,那里寸土寸金,自然難覓墓地,因此他的長眠之所是在離出生地不遠的長島蠔灣。出生在加州的第37任總統尼克松也是如此。
雖說“曼哈頓寸土寸金”,連土生土長于此的西奧多·羅斯福也“擠不進去”,但第18任總統格蘭特卻在曼哈頓哥倫比亞大學邊上找到長眠之所,這也是紐約市區唯一的總統墓地。關于格蘭特墓地還有個著名的“小男孩傳說”:據說1797年7月15日,5歲男孩圣克萊爾失足墜亡,他的父親在此安葬了小男孩后立下契約,要求日后這塊土地不論怎樣易主,都不能遷走圣克萊爾的墳。后來這塊土地幾易其主,100年后,1897年格蘭特下葬于此,履行諾言保留了小男孩墳墓;又過了100年,1997年美國政府修葺格蘭特墓地時也順帶修葺了小男孩墓地,時任紐約市長朱利安尼還親自撰寫了墓志銘。好事者甚至還杜撰出“里根感言”(“平民和總統在墓地問題上是平等的”)。
這個故事很動人,可惜是假的:格蘭特和大多數當年的美國去世前總統一樣,安葬地是家人(遺孀)選擇的,美國政府并未插手;他死于1885年而非1897年,且整修小男孩墓的事發生在1967年而非1997年,當時的市長并不是朱利安尼;而且和傳說相反,當時格蘭特家族曾想遷走小男孩墓,結果因紐約民眾群起反對而未能得逞。事實上,由于格蘭特的墓穴仿造白宮造型,是所有美國前總統墓穴中最“高大上”的,也因此一直飽受爭議。
安葬在“地標”的美國總統也是有的。比如著名的阿靈頓國家公墓,就安葬了第27任總統威廉·塔夫脫和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而現存最古老的國家公墓——美國國會公墓,歷史上曾臨時安葬過約翰·昆西·亞當斯、威廉·哈里森和扎卡里·泰勒三名去世的前總統,且林肯、肯尼迪等去世于任上的總統,國葬儀式也都在這里舉行。但這些前總統最終都被遷葬到外地,如今這座薈萃眾多名人安息地的公墓,竟連一名前總統墓地都找不到了。
唯一一名葬在華盛頓特區的去世前總統,是第28任伍德羅·威爾遜,他的安息地是華盛頓國家大教堂,這也是其他同行無法企及的殊榮。
最近傳出遷墳風波的波爾克于1849年卸任3個月后,因感染霍亂病故。根據當時法規,凡傳染病患者身故后須于24小時內在城郊地區掩埋,因此波爾克被匆匆葬在納什維爾市政公墓中。下葬不到一年后,按照波爾克的遺囑,他的棺槨被遷到其家族位于納什維爾市市內的莊園。到19世紀90年代,波爾克的遺孀去世后,波爾克的棺槨再次遷移,和夫人一起葬于田納西州議會院中。
有人或許要問,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安葬在哪里?華盛頓安葬在弗吉尼亞州靠近華盛頓的波托馬克河南岸弗農山莊,這里并非其出生地,卻是他退休后度過晚年生活的地方,也同樣算是他自己的產業。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