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摘要] 目的 探討以人為本護理理念在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該院接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采取以人為本護理理念進行針對性護理,對照組患者則給予常規護理,對照分析兩組患者精神癥狀、恢復狀況以及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精神癥狀評分,焦慮抑郁狀態(3.02±0.54)分、缺乏活力(4.23±0.69)分、敵對性(3.62±0.35)分、思維障礙(4.98±0.52)分、激惹性(4.02±0.33)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后恢復狀況得分(117.25±5.63)分高于對照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軀體功能(67.21±4.36)分、心理功能(59.77±5.11)分、社會功能(61.34±3.96)分、物質生活(66.36±3.87)分、生活質量總分(66.58±2.26)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實施以人為本護理理念護理模式,可顯著改善患者精神癥狀,提升患者恢復狀況,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 以人文本;護理;精神分裂癥;恢復期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5(c)-016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eople-oriented nursing idea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Methods 8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targeted nursing based on the people-oriented nursing idea,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mental symptoms, recovery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mental symptom scores includ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ate, lack of vigor, hostility, thinking disorder and irritabi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3.02±0.54)points, (4.23±0.69)points, (3.62±0.35)points, (4.98±0.52)points and (4.02±0.33)points], which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nursing, the recovery score was (117.25±5.63)points,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after nursing including the somatic function, ment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material life and total score of quality of life were respectively (67.21±4.36)points, (59.77±5.11)points,(61.34±3.96)points, (66.36±3.87)points and (66.58±2.26)points,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oriented nursing idea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mental symptoms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recovery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it is worth promotion.
[Key words] People-oriented; Nursing; Schizophrenia; Recovery period
精神分裂癥為臨床精神科最為常見多發精神系統疾病,患者受自身疾病干擾以及外界人、事、物的排擠,身心負擔極大。另加之疾病的復發性極高,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交流[1-2]。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提升患者疾病的恢復是目前提升疾病預后的關鍵措施。該研究隨機選取該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接收88例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分別給予以人文本護理以及常規護理進行對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接診8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疾病狀態均處于恢復期。該研究已上報該院倫理委員會,經審核認定后獲取研究資格。8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4例,男23,女21,年齡22~51歲,平均年齡(35.62±3.21)歲,病程6~17個月,平均病程為(10.31±2.02)個月;對照組44例,男21,女23,年齡22~53歲,平均年齡(35.71±3.00)歲,病程6~17個月,平均病程為(10.28±2.10)個月。兩組在基線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不同護理模式的對照分析。
1.2 臨床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納入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相關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患者均處于恢復期;②無合并其他精神障礙性疾病;③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自愿配合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④排除存在藥物依賴以及肝腎等器質性病變患者[3-5]。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性的精神分裂癥疾病護理措施,包括常規健康宣教、常規飲食生活護理,常規藥物護理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加以以人為本護理理念護理措施。結合以人文本理念,針對患者疾病狀況給予患者針對性人性化護理措施:
1.3.1 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病房設置 患者在院期間,護理人員應考慮患者的內心需求,將患者作為正常人群常規對待。保持病房內充足的陽光,開窗呼吸新鮮空氣,確保患者心情舒暢。采用綠植精心布置病房,讓患者感受到溫馨環境,以及護理人員對其的關愛態度。病房內設置書架,擺放精神分裂癥疾病相關書籍以及正確看待疾病的書籍,增加患者文化氛圍同時,提升患者對自我疾病的正確認知。
1.3.2 以人為本的心理護理 受到疾病影響以及外界歧視,患者往往存在焦慮抑郁悲觀等不良心理狀態,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關注,強化相關間的溝通交流,及時發現患者不良情緒,并給予疏解。每天給予患者音樂播放以舒緩情緒。組織患者圍棋、象棋、廣場舞等友誼活動,加強患者間的溝通交流。
1.3.3 以人為本的外界支持護理 家庭以及社會環境為患者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護理中應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充分的關心以及支持,避免對患者的歧視,防止患者疾病造成的自卑感。加強患者與家屬之間的交流,組織其共同參加郊游活動,打開患者心扉,提升其對外界事物的接納度。
1.4 觀察指標
①精神癥狀: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評價患者精神癥狀情況。共評價患者焦慮抑郁狀態、缺乏活力、敵對性、思維障礙以及激惹性等5維度。②恢復狀況:采用護士觀察量表評定患者恢復狀況,共評定患者7維度合計30項目內容。采用5級評定法評分,患者恢復狀況與得分呈正相關。③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定綜合問卷評價護理前后患者生活質量情況。量表共計74條目,共評價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物質生活4維度內容。患者生活質量與量表得分呈正相關。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佳[6-8]。
1.5 統計方法
研究獲取患者資料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精神癥狀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各項精神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精神癥狀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恢復狀況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恢復效果更佳,具體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以及生活質量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項目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體見表3。
3 討論
目前,臨床對于精神分裂癥的治療藥物種類繁多,多數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但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除藥物對于疾病本身的治療外,加強對患者的有效護理,以提升患者的自信度,減輕患者自卑感,重塑患者信心是輔助提高疾病治療療效的關鍵[9-11]。伴隨我國醫療護理水平的提升,以及醫學模式的不斷轉換進步,新型的護理模式應運而生[12]。其中以人為本、心理護理的應用已全面代替傳統機械性的常規護理模式[13-14]。以人為本護理理念下的護理模式講求以患者為中心進行逐項的細節護理。研究對患者實施以人為本護理理念,通過對病房環境的精心設置,使患者感受到溫馨溫暖。通過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使患者轉變觀念,避免自卑,提升外界接納度。另外通過叮囑患者家屬平等對待患者,加強對患者的關心,增加與患者的日常接觸,使患者正視自我,可顯著加速疾病的恢復。
該研究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焦慮抑郁狀態(3.02±0.54)分、缺乏活力(4.23±0.69)分、敵對性(3.62±0.35)分、思維障礙(4.98±0.52)分、激惹性(4.02±0.33)分等精神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后恢復狀況得分(117.25±5.63)分高于對照組,護理后軀體功能(67.21±4.36)分、心理功能(59.77±5.11)分、社會功能(61.34±3.96)分、物質生活(66.36±3.87)分、生活質量總分(66.58±2.26)分高于對照組。劉佰云[15]在研究中進行人性化護理與常規護理的對照,人性化護理患者護理后的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得分(22.37±3.12)分以及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得分(34.33±4.12)分均明顯下降,患者護理滿意度(95.0%)明顯升高,與常規護理相比較效果顯著。該研究與臨床相關研究存在高度一致性,均證實以人為本護理理念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護理理念在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對患者的不良精神癥狀均起到了有效的改善作用,患者的恢復效果較常規護理更佳。臨床中應加強以人為本護理理念的綜合應用推廣,以造福更多患者。
[參考文獻]
[1] 孫玉靜,王麗娜,周郁秋,等.精神分裂癥恢復期精神殘疾患者致殘因素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6):712-715.
[2] 梁麗芬,何彩霞,陳少芬,等.整體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9):108-110.
[3]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3):184-188.
[4] 林滿香.人性化護理管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療,2014(9):170-171.
[5] 宇虹,周郁秋,王麗娜等.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支持性干預方案的簡單效應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6):1-6.
[6] 彭偉容,何汝冰,劉艷萍,等.人文關懷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4):29-30.
[7] 宇虹,楊金偉,周郁秋,等.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支持性干預方案的設計與驗證:預實驗[J].中國全科醫學,2014(32):3787-3790,3795.
[8] 孫玉靜,王麗娜,周郁秋,等.服藥依從性及家庭功能對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精神殘疾狀況影響的簡單效應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31):10-14.
[9] 林敏,黃惠君,陳慧月,等.自我信心及技能訓練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5,30(9):20-23.
[10] 王華.心理干預護理對于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的影響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15(10):2155-2156.
[11] 陳慧月,林敏,黃惠君,等.日記療法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1):1572-1575.
[12] 李焱容.細致化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14):204-205.
[13] 宇虹,王麗娜,周郁秋,等.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病恥感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J].中國護理管理,2015(4):424-428.
[14] 王昀.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狀況分析及護理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4(18):196-197.
[15] 劉佰云.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管理的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5(6):93-94.
(收稿日期: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