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俊皓
需要匯款時,你會用什么方式?隨著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如今匯款的途徑是越來越多,除了傳統的銀行窗口匯款、柜員機匯款外,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支付寶、微信等方式匯款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采用并成為了習慣。
在享受網絡支付帶來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時,因為粗心大意、操作失誤等原因而導致的錯匯事件也是屢見不鮮。
轉賬失誤匯錯款,不當得利應返還
案例一:河南省鄲城縣秋渠鄉人劉先生和當地人張建芬有生意往來,今年2月25日,他向張建芬的支付寶賬號匯款5300元。可直到第二天晚上,對方仍未收到此筆款項。
劉先生立即查詢,發現是自己輸錯了對方賬號,把賬號中的“87”輸成“78”,顛倒了兩個數字;實際收款人變成了李建芬,系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廿里鎮某村村民。因為名字中都有“建芬”兩字,所有劉先生匯款時沒有發覺賬號輸錯。
此“建芬”非彼“建芬”,兩個人地址相距千里。為追回匯款,2月27日,劉先生趕到衢州市衢江區法院廿里法庭,遞交了訴狀,要求被告李建芬返還不當得利5300元。
廿里法庭當即以不當得利的案由立案。2月28日上午,在法庭主持下,李建芬將5300元歸還劉先生。
無獨有偶,去年10月12日,衢州市衢江區的童女士在柜員機上向許春匯款12000元,一時大意輸錯了賬號,結果把錢匯給了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紅船鎮的王春。也是因為收款人“姓不同而名同”,匯款時沒有察覺賬號輸錯。
童女士多次給王春打電話,請他歸還匯款。可王春置之不理,最后竟換掉了電話號碼。無奈之下,童女士向衢江區法院起訴,要求被告王春歸還匯款。法院經過公告送達副本后,依法缺席判決由被告王春返還原告童女士12000元。此案現已進入執行程序。
據衢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統計,近三年來,全市法院受理因輸錯賬號匯錯款而引起的不當得利民事糾紛案件170件,與前三年相比上升了60.38%。
案例二:2016年3月30日,陸先生通過手機銀行轉賬時,因疏忽大意,誤將生意伙伴張某的銀行卡號點擊為收款賬號,將40119元錯匯到了張某賬上。陸先生立即聯系張某,請他返還這筆錢。張某承認收到了匯款,答應將錢返還。但此后張某卻一直拖延不還。
因是民事糾紛,需通過訴訟解決。于是,陸先生一紙訴狀,將張某告上法庭。
西安市長安區法院引鎮法庭審理認為,陸先生因操作失誤將錢款轉入了張某的銀行賬戶;張某亦認可收到該筆款項,且未提供任何證據證明雙方之間存在經濟糾紛;張某沒有正當理由取得這筆錢,應予返還。法院最終判決被告返還原告40199元,并承擔訴訟費用。
【以案說法】
賬戶里莫名多出了一筆款項,這是天上掉餡餅嗎?法官告訴你,這“餡餅”可不能隨便吃。不當得利須返還,可能還要支付利息、搭上訴訟費。
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依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事實。按照法律規定,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如今因失誤而導致的匯款錯誤糾紛頻頻發生,法官提醒大家:首先,匯款轉賬時務必小心謹慎,仔細核對相關信息,看清賬號和姓名再進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其次,一旦匯錯款,受損方應注意保留相關證據,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第三,不當得利不受法律保護,如果你的賬號多了一筆本不屬于自己的錢,不要因為“飛來之財”喪失了做人的誠信。
【法官建議】
隨著匯款途徑增多,匯錯款事件頻發,主因當然是匯款人疏忽大意、操作不慎,此外也與兩個客觀因素不無關系。
一是通過柜員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支付寶等方式匯款時,顯示的收款人信息量太少。匯款人輸入收款人賬號后,信息提示是收款人姓名中的“名”,往往只有一個字(單名)或兩個字(雙名)。中國人口數量大,同名同姓的不少,同名不同姓的就更多了,所謂“無巧不成書”,有時輸錯了賬號,信息提示的收款人信息(姓名中的“名”)卻恰好與匯款人想要的信息一致,就確認付款了,一起匯款錯誤引起的不當得利糾紛案件隨之產生。
針對這一點,如果金融機構、第三方交易平臺在收款人信息提示上,除了顯示收款人的“名”外,增加收款人的地址信息等內容,可以有效降低匯錯款的概率。一旦輸錯收款人賬號,即便“名”相同,但地址信息可供匯款人作為辨別對錯的參考。
二是銀行賬號、信用卡賬號數字較長,少則13位,多則18位,匯款人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現輸入錯誤,導致匯錯款。如果增設語音識別環節,匯款人輸入收款人賬號數字后,自動彈出賬號語音提示,無疑也會起到提醒的效果。當然,如果是在柜員機上操作,這種語音提示就要注意不被他人聽到,以保證信息安全。
另外,自2016年12月1日起,個人通過銀行自助柜員機向非同名賬戶轉賬的,資金24小時后到賬。這一“時間差”為緊急止付帶來便利,如果是在自助柜員機上匯款錯誤,可以及時取消轉賬或向銀行申請止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