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樺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奧多姆就曾預測:世界范圍內的野生動物狩獵將迅速走向衰亡。而現在,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美洲野牛被屠戮殆盡為轉折,人類的狩獵觀、生態保護意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狩獵的血腥與野蠻受到越來越多的抵制。而且,這種抵制已形成風潮,席卷世界各地——如今,非洲大陸上的野生動物狩獵逐漸式微,“SAFARI”式的生態觀光正在當地風行;在英國,傳統的獵狐運動已被法律禁止,僅剩下一些儀式性的東西;而在美國,農場主們寧可牲畜被郊狼襲擊也不愿意再拿起槍,獵殺這些危險的動物……從久遠中走來的人類狩獵,也許真的到了盡頭。
美洲野牛:人類大規模的狩獵的終結
從歷史上看,捕獵美洲野牛,也許算得上人類最后的狩獵“盛宴”。
美洲野牛是北美特有的物種,在20世紀之前曾廣泛分布于美國西部和加拿大南部,數量多達幾千萬頭。那時,只要在初夏季節游歷美國西部,便可見到處于發情期的美洲野牛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四處游蕩,發出雷鳴般的吼叫聲,景象頗為壯觀。
龐大的美洲野牛群首先震撼了來自歐洲的“新大陸”殖民者——公元1804年,美國國會議員梅里威澤和威廉到西部旅行,毫不例外,他們立刻被龐大的野牛群吸引住了。在后來的旅行日志上,梅里威澤這樣寫道:“……放眼望去,數十英里的范圍內到處都是野牛。我們就像闖進了上帝的牧場,這些強壯的生靈顯然是大自然的王者,它們藐視一切,對我們仿佛視而不見……”。
在歐洲人定居北美之前,美洲野牛只是土著印第安人的獵物。印第安人把美洲野牛作為他們重要的食物來源,而且還依靠野牛皮、牛角和牛毛生存。他們對美洲野牛充滿了敬畏,在他們看來,美洲野牛是草原之王,是力量和耐力的代表,是速度和風度的化身。數千年的歲月里,印第安人和美洲野牛保持著穩定而微妙的生態平衡,野牛始終是這片土地的主角,欣欣向榮。但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局面迅速改變。
從17世紀起,歐洲人大舉向北美移民,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建立,為了拓展生存空間,移民們開始翻越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部挺進,這就是著名的“西進運動”。
在西進的過程中,人們遭遇了野牛,同時也發現了這種巨大野獸身上的利益——野牛體格健碩,一頭就能提供成噸的肉食;其次是牛皮——在合成橡膠發明前,野牛皮在工業領域應用廣泛(如用馬車的輪套、機械的傳動皮帶等),當時,一張普通的野牛皮可以賣到3美元,一張上等的冬季野牛皮售價則高達50美元,而美國當時普通工人的日平均工資卻不到1美元。于是,捕獵野牛便成為了一項一本萬利的產業。
無數的美國人參與到捕獵中來,很多專業的野牛捕獵隊也在此時形成。據記載,一支專業野牛捕獵隊的成員往往包括獵手、剝皮匠、保鏢、車夫、馬夫、廚師,有的隊伍甚至雇有專門人員從野牛尸體上摳鉛彈以備再用。如此仔細的分工,大大增強了捕獵效率,一些著名的獵手,如有“野牛比爾”之稱的美國偵察兵威廉·科迪,一生中就曾捕獵過超過兩萬頭美洲野牛。
在人類的瘋狂獵殺下,美洲野牛遭遇滅頂之災——19世紀初期美國境內大約有5000萬頭野牛,到1900年時僅余下數百頭,大草原上到處都是白花花的牛骨,幸存的野牛紛紛向深山峽谷中躲避,美國西部的曠野中再也見不到這種雄偉動物的身影。
美洲野牛被屠戮殆盡是人類狩獵史的轉折點,從此陸地上再沒有任何一種動物能供人們狩獵狂歡,人類大規模的狩獵就此終結。
SAFARI:非洲狩獵的轉折
在美洲野牛遭遇滅頂之災的同時,西方人又在非洲開辟了新的狩獵場。1845年,英國人湯姆森只身走進東非,帶著兩支步槍、幾袋子彈開始了他的狩獵旅行。兩年多的時間里,湯姆森獵獲了包括非洲“五大獸”(大象、野牛、獅子、獵豹、犀牛)在內的數百種野生動物,他的荒野冒險也點燃了西方人的想象之火,于是“到非洲去打獵”便成了當時最刺激、最時髦的事情。
嗜殺成性的西方狩獵者猶如一群“帶槍的蝗蟲”在非洲大陸上肆虐,短短一個世紀,從非洲東部到南部,廣闊的草原、雨林、海岸成為野生動物的地獄:剛果白犀牛在20世紀初滅絕;非洲獅子總數下降了90%;盧旺達山地大猩猩基本消失;在納米比亞和南非海岸繁盛一時的非洲企鵝剩下不到5000只,數量僅為原來的千分之三……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西方狩獵者的濫殺并未遭到阻止,相反還在本國被視為輝煌的探險壯舉。直到上個世紀中期,隨著動物保護主義的興起,人們才把這種行為看作“歐洲人的野蠻成人游戲”,給予強烈譴責,再加上二戰后非洲國家紛紛脫離殖民統治而獨立,開始關注和保護國內的野生動物資源,已在非洲大陸上持續百年的血腥狩獵才逐漸回落。
時至今日,許多非洲國家,如坦桑尼亞、肯尼亞、南非、烏干達等都出臺了嚴格的狩獵政策,或全面禁獵,或有條件開放,而其中肯尼亞的政策最具成效,已成為現代野生動物狩獵與保護的標桿。
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獨立之前一直都是西方狩獵者的樂園,各種動物標本、象牙、獸皮、犀牛角從這里源源不斷地賣往世界各地,野生動物數量銳減,不少瀕危動物絕種,肯尼亞的國內生態面臨崩潰。在嚴峻的現實面前,肯尼亞政府痛下決心——1977年,政府全面禁止狩獵,轉而推行一種全新的“SAFARI”項目。
“SAFARI”為當地土著斯瓦希里語,意為“遠行”,再引申就是“野生動物觀光”或“觀光狩獵”的意思。剛開始禁獵時,由于原有的狩獵收入(如狩獵許可費、野生動物出口稅等)枯竭,很多其他矛盾便顯現了出來。有什么辦法既能保護野生動物,又能確保收益,提高當地居民的就業和收入水平呢?這時,“SAFARI”便應運而生了。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今天“SAFARI”已成為肯尼亞旅游觀光的一大品牌,每年都有數百萬游客從世界各地前往肯尼亞當地體驗。他們乘坐吉普、小型觀光飛機進入各個自然保護區,近距離觀察野生動物——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龐大的火烈鳥群在身邊飛起;前方的草叢中潛伏著幾頭母獅;斑馬對觀光車視而不見,依舊埋頭吃草……如今,游客的鏡頭已經取代了往日的獵槍,肯尼亞獲得了動物保護與觀光收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