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霞
除了傳統的烏龍、紅茶、綠茶、普洱等,近年來很多中醫養生茶也頗受歡迎。凡是以藥食同源的原料制成以達到養生保健為目的的茶,都統稱為養生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陳興華介紹,養生茶與普通茶的不同之處,在于更側重于茶的養生保健功效。雖然大部分養生茶是以茶之形,但可發揮藥的功效,可以說是簡單的中藥藥方茶。
陳興華指出,像燥熱體質的人吃辣、煎炸食物容易上火,應喝涼性茶;而腸胃虛寒的人,平時吃點苦瓜、西瓜就感覺腹脹不舒服,應喝中性茶或溫性茶;免疫力低下或久病初愈患者,可服用靈芝茶。偏溫性的紅茶及普洱茶,則非常適合老年人飲用。

因人而異選好茶
由于普通茶品、中藥都有其性味屬性,所以合理搭配,避免功效相抵,增強養生療效是基本的搭配原則,以下推薦的多款養生茶品可以選擇性飲用。
祛濕:枸杞薏米茶
原料: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紅棗2~3顆,冰糖、水適量。
做法:
1.將薏米揀出雜質,用清水淘凈并控干水分;
2.薏米放入平底鍋中,鍋中不可放油,開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關火;
3.將紅棗剖成兩半或割開口子放入茶壺中,枸杞子可抓一小把放入,可放幾顆冰糖,再放入薏米,沖入滾燙的開水浸泡5~10分鐘。
點評:本茶飲養肝明目又利水,宜在春夏季飲用。
補虛:參麥冬茶
原料:人參、麥冬各10克,五味子5克。
做法:將所有原料洗凈,放入適量水煮沸20分鐘后可飲用。
點評:本茶飲能改善體質虛弱、疲勞倦怠、氣血不足。本方即生脈飲原方劑,對心力衰竭、心律不齊、虛汗虛熱體質有改善的作用。
提神:菊花人參茶
原料:菊花干花蕾4~5枚,人參10~20克。
做法:將人參切片或小段,與菊花共置茶杯中,沏入開水,加蓋浸泡15~20分鐘即可飲用。
點評:菊花有解毒散熱、平肝明目的作用,人參可補元氣、健脾益肺、生津安神,兩者合用有益氣祛火功效,可提高免疫力,消困提神。
健胃:薰衣草檸檬茶
原料:薰衣草干花蕾5~6枚、檸檬汁20毫升。
做法:先將薰衣草置茶杯中,沏入開水,加蓋浸泡5~10分鐘,等到茶呈淡綠色微涼后加入檸檬汁即可飲用。
點評:本茶品中的薰衣草有滋補氣血、舒緩壓力、消倦解困的作用,而檸檬清香,有利尿、開胃、活絡、醒腦作用,兩者合用可以提振食欲,消解困意。
四季飲茶各不同
無論是普通茶還是養生茶,都有其溫熱寒涼屬性,不同體質的人應有所選擇,特別是根據每個季節天氣環境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茶,能讓身體順應天時而養生。
春季:景象溫順,陽氣上升,宜選刺激感官、芬芳濃郁的花瓣類茶材,可以幫助散發冬季積存在體內的冷邪、生發人體的陽氣,養肝利膽、疏通經脈,如玫瑰、茉莉、菊花。
夏季:景象炎熱,陽氣興旺,宜選茶性沉降、茶氣清苦、有清涼感的花草類茶材,以除煩解渴、補益腸胃,如綠茶、薄荷茶。
秋季:景象干燥,陽氣漸弱,陰氣上升,宜選性質收斂的果類進茶,以清除體內余熱,止咳化痰、養肺滋陰,如金橘、菠蘿、烏龍茶。
冬季:景象清冷,陰氣趨盛,宜選茶質溫、茶氣辛散的根莖類茶材,以驅冷補陽,如天門冬、紅茶、鐵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