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剛+周文友+肖登峰+趙宏兵
(1.重慶市開州區中和鎮農業服務中心,重慶 開州 405419;2.重慶市開州區農委,重慶 開州 405419)
摘要:水稻屬于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在重慶的種植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占糧食作物比例30%以上,居第一位。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對產量有巨大的影響,造成稻米品質下降,只有利用有效且無公害的防治方式預防水稻病蟲害的侵蝕,才能保障其產量與品質。在此,以重慶開州區為例,就如何展開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進行介紹,從而為重慶其他區縣乃至全國的同類病蟲害防控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這一工程非常復雜,其效果與水稻產量及品質直接掛鉤,與稻農利益息息相關,研究水稻種植中的多發性病蟲害有重大意義。重要的是,稻農要對種植中發生的問題有足夠的重視,這樣有利于找出阻礙水稻正常生長的因素,從而對癥下藥,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等措施,屬于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舉措,能夠顯著提升水稻的產量與品質,保障稻米的安全。重慶開州區水稻采用了四種綠色防控技術應對病蟲害,采用生物技術取代傳統農藥這一舉措之后,水稻病蟲害防控效果有顯著提升,稻田生態環境有所保障。
一、生態調控技術
這項技術的作用是培養無病水稻,使稻秧變得更為強壯,具體措施如下:
1.1統一水稻品種,統一育秧,育秧地塊選擇土壤肥沃、向陽、避風、地勢較高、方便排灌的冬炕田或蔬菜田。
1.2播種前除掉秧田全部雜草,且深松翻耕消毒殺菌。
1.3播種前種子進行翻曬、清選、消毒殺菌、浸泡催芽。
1.4移栽前的“三帶”,即帶肥、帶藥、帶泥。對秧苗進行病蟲害統一防治,讓秧苗帶藥(保嫁藥),水稻移栽前要噴施一次健身藥,以防治病蟲害,保證秧苗“健壯生長”;施用適量的尿素,讓秧苗帶肥(送嫁肥),水稻送嫁肥的作用在于滿足秧苗栽后容易成活、容易發根的需要,增強秧苗抵抗外界不良環境條件的能力;移栽時帶土(護嫁泥),盡可能減少根系損傷,促進根系早發,提高秧苗的成活率。
二、科學用藥技術
這項技術即運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以及安全、輪換地采用集成藥劑,且對其配置需精準,向稻農普及規范的用藥方法,科學運用農藥能夠有效減少其對稻田產生的危害。水稻基本病蟲害包括水稻飛虱、螟蟲、稻瘟病、紋枯病,這都會對水稻產量造成影響。開州區水稻所用農藥實行科學配比,對病蟲害的防控成效明顯上升。
2.1安全施藥對主要病蟲害予以防控
2.1.1基礎農藥劑
阿維菌素、吡蟲啉、噻蟲嗪、氯蟲苯甲胺、春雷霉素、愛可等作為基礎藥劑,既用藥投入有所下降,又能有效控制主要病蟲害。吡蟲啉、噻蟲嗪對飛虱有特別的防控作用,稻田中倘若出現稻飛虱侵襲達到防治百叢量,立即用吡蟲啉、噻蟲嗪混合噴霧防治。氯蟲苯甲胺對水稻螟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春雷霉素、愛可分別對稻瘟、紋枯病防治效果較好。
2.1.2藥劑應用方式
(1)稻田中二化螟或稻縱卷葉螟還處于幼齡階段,即稻株葉鞘以開始危害變紅,稻葉開始卷葉,為防治的最佳時期,此時就要對稻田畝施用5-10mL氯蟲苯甲胺+阿維菌素10克兌水50升或迷霧15升予以防控。
(2)當稻飛虱百叢量達到800-1000頭時,及時用吡蟲啉、噻蟲嗪混合兌水50升或迷霧15升防治。
(3)當稻田出現稻瘟病中心病株時及時畝用50毫升春雷霉素水劑兌水50升或迷霧15升噴霧。對水肥較好,長勢較旺,有紋枯病病株出現時,及時用愛可防控;水稻分蘗盛期與孕穗期在分別防治一次。
三、生物技術
這項技術的重點為應用以物治蟲、以菌治蟲等技術對稻田蟲害予以防控,具體應用如下:
(1)對水稻田的蜘蛛、黑肩綠盲蝽對蟲害實施防控,且在水稻分蘗盛期之時,對稻鴨實施散養,水稻破口期時把鴨子趕回來,有效應用鴨活動與覓食的習性,能夠使水稻飛虱與紋枯病的出現率明顯下降。
(2)給水稻施用環保型生物農藥,達到以菌治蟲的效果,這樣能夠確保水稻本身與稻田生態環境的安全。
開州區稻田開展稻田養魚、稻田養蛙。運用魚、蛙對部分害蟲的天敵作用,對害蟲的捕捉,起到了以生物治害的綠色防治效果。而且生產出來的稻米更加綠色環保安全性更高,價格為普通品種的2-3倍。這項技術的應用不但沒有化學藥劑遺留,而且對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四、理化誘殺技術
這項技術是運用殺蟲燈、害蟲信息素、誘蟲板對蟲害予以防控,具體應用如下:
(1)將食物做誘餌對害蟲實施誘殺。
(2)用銀灰膜對害蟲實施驅趕。
(3)頻振式殺蟲燈主要利用害蟲的趨光驅波特性,利用光、波、色、味四種誘殺方式殺滅害蟲。近距離用光,遠距離用波,加以黃色外殼和味來引誘害蟲撲燈,并通過高壓電網殺死害蟲,起到綠色環保防控作用。
結論:由上可知,以重慶開州區為代表的水稻,在其生長過程中會遭遇病蟲害,如稻飛虱、螟蟲、稻瘟病、紋枯病等。上述問題對水稻的健康生長有嚴重的阻礙作用,務必采取有效措施對這些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控,運用綠色防控技術,保證水稻健康生長,提高單產,提升品質,確保了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達到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豐收。生態調控技術能夠確保秧苗移栽進本田時未遭受病蟲害侵擾;科學應用藥劑,要根據稻田狀況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防控病蟲害;運用生物技術防控病蟲害,這能顯著提升水稻的產量并保證其安全;用理化誘殺的方法防控蟲害,這能在本源控制害蟲數量。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重慶乃至全國范圍內的水稻種植地都能推廣適用于當地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促進水稻產量、品質與安全性的共同提升。
參考文獻
[1]肖曉華,劉春,楊昌洪,等.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及成效[J].南方農業,2016(10)
[2]張俊喜,王凱,李紅陽,等.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方法探討[J].江蘇農業科學,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