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軍+莫汝雪
(1.荔波縣國土資源局,貴州 荔波 558400:2.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水利站,貴州 荔波 558400)
摘要:荔波是貴州重點打造的國家級生態功能區,“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珠江上游生態屏障區,同時也是“欠開發、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和國家級貧困縣。淇江流域生態資源豐富,旅游資源開發價值高,隨著荔波縣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的提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深受全縣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為深入了解生態環境現狀,促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確保經濟社會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
關鍵詞:喀斯特地貌;地質環境;治理措施
引言:荔波縣礦產資源豐富,煤炭是荔波的主導優勢礦種,目前東部無煙煤產區已查明優質無煙煤儲量達3.13億噸,主要分布于茂蘭鎮,探明的全鎮煤炭儲量達2.45億噸,西北部煙煤產區,估算資源量為2.2億噸,荔波鏡內估算煤炭蘊藏量達6.5億噸。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管理松散,各種小煤窯四處遍布,到處私挖濫采,無序開采,對流域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
1.喀斯特地貌礦山地質環境特征
1.1地層及巖性。區域地層區劃屬揚子區黔南分區獨山小區,巖性以淺海相沉積巖為主,流域內出露地層由老到新有石炭系下統巖關階(C1y)、大塘階(C1d),石炭系中統黃龍組(C2hn),石炭系上統馬平組(C3mp);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1q),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二疊系上統吳家坪組(P3w)、大隆組(P3d);三疊系下統羅樓組(T1l),三疊系中統(T2);第四系(Q)。流域上游河谷主要分布于三疊系中統(T2)砂頁巖及薄層灰巖地層,下游主要分布于二疊系石灰巖、碎屑巖地層。
1.2水文地質條件。流域內按含水層性質可分為三種類型:碳酸鹽巖巖溶水、基巖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碳酸鹽巖巖溶水,此類地下水為淇江流域范圍內主要地下水類型,含水巖組透水性強,地下溶洞、管道發育,流域西側發育有流量較大的巖溶泉點及地下暗河,地下徑流模數一般為4~7l∕s﹒km2,巖石主要為碳酸鹽巖,分布地層有C1d 、C2hn、C3mp 、P1q、P2m 、T1l等;基巖裂隙水,此類地下水分布較少,區內裂隙水主要賦存于構造裂隙和淺層風化裂隙中,此類地下水埋藏較淺;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沿岸緩斜坡地帶。
1.3工程地質條件。根據地層巖性組合特征,可將流域內工程地質巖類劃分為:堅硬巖類、軟質巖類、軟硬相間巖類和松散巖類。堅硬巖類,以灰巖、白云巖為主,主要產于石炭系馬坪組;茅口組、大隆組等地層中。此巖類巖石力學強度高,巖溶發育;軟質巖類,以砂巖、頁巖、泥巖為主,主要產于二疊系梁山組(P1l)、三疊系中統(T2)等地層中。此巖類力學強度差,抗風化能力弱;軟硬相間巖類,為碳酸鹽巖與碎屑巖類相間分布,主要產于二疊系吳家坪組(P2w)、三疊系羅樓組(T1l)、新苑組(T2x)等地層中。其力學強度介于堅硬巖類和軟質巖類之間;松散巖土類,以粘土、砂土為主,主要產于第四系(Q) 碎屑巖殘積、坡積物,其結構松散,透水性強,具有較強的壓縮性、膨脹性和可塑性。
1.4環境地質條件。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該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區域內近年來未發現有強地震活動,區域穩定性良好。流域范圍內未發現大面積的不良物理地質現象,但局部地區受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不利組合,易出現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流域上游、中游砂巖、泥巖、碎屑巖分布區,局部邊坡軟硬相間,受河流沖蝕、強降雨等不利因素影響,易蠕動變形,發生滑坡。流域西側及下游,灰巖、白云巖等硬質巖形成的陡坎懸崖地帶,受節理裂隙切割及風化侵蝕,易發生崩塌。
2.喀斯特地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
2.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治污氛圍。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和治污主體意識,既當治污的參與者,又當治污的監督者;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感,努力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豐收;將治理環境污染工作納入政務公開范圍,提高政府公信力,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群眾支持”的治污格局。
2.2統籌規劃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將流域生態資源保護納入“十三五”規劃,促進生態治理向生態文明建設轉變。對流域沿線用地合理規劃,加強引導,堅決制止亂搭亂建和違法超占行為,強化紅線意識。
2.3嚴格項目審批,守住兩條底線。嚴格貫徹落實《礦產資源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等有關規定,嚴把項目審批關,嚴格執行項目審批“三同時”制度,切實加強地質環境管理,提高沿線礦山企業準入條件,從源頭把好資源開發的環境保護關,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2.4修復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貫徹執行《貴州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督促礦山企業及時足額繳存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對符合條件的礦山,予以啟用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進行恢復治理。對歷史遺留的私挖濫采廢礦坑以及主體責任滅失的廢棄礦山,積極向上申請資金進行恢復治理,此外,強化現有森林資源管護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防止毀林復耕或亂砍濫伐,防止水土流失。
結語:喀斯特地貌礦山治理恢復治理是集地質、生態、農、林、水為一體的比較復雜的大的工程,其勘查研究及治理方案應考慮到多種因素,把地學、生態學、農學、林學、水文學等多學科、多技術結合起來,使之相互滲透。國土資源、環保、林業等多部門全面參與,共同協作,方能較好的做好喀斯特地貌礦山治理恢復治理工作。
參考文獻
[1]王碩,李昌龍,彭澤露. 貴州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地質環境敏感度評價[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6,34(0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