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赟 孫夢如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
軍事出版是現代國家軍事力量體系的一部分,軍事出版系統在傳播軍事知識和軍事文化、促進國防建設、建構國家軍事形象、助推非戰爭軍事行動等層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個國家軍事知識系統、價值觀系統、技術系統形成、運轉的重要支撐要素。尤其在中國人民解放軍90年發展史和當代中國60多年國防建設歷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知識傳播、輿論宣傳、思想動員功能。
當代中國出版業實質性的體制改革進程始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近20年來,包括軍事出版在內的出版業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20年中國軍事出版的發展狀況如何,其生產規模、市場銷售、海外傳播影響力呈現何種樣態,這些問題值得研究分析。但遺憾的是,作者在搜索相關文獻時發現對當代中國軍事出版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全景掃描和系統分析的論文甚少。本文擇取出版規模、市場銷售、海外傳播影響力三個橫截面,以觀照近20年來我國軍事出版的發展狀況。通過對《中國出版年鑒》,中國報刊名錄數據庫,當當網、亞馬遜中國、京東三大網絡電商平臺,及WorldCat數據庫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展現近20年來中國軍事出版領域的書報刊出版規模、網絡銷售和海外傳播狀況,并分析數據背后的深層次問題。
通過對中國軍事圖書、軍事報紙、軍事期刊的出版格局進行全景掃描,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近20年中國軍事出版領域的發展狀況。
依據相關年度《中國出版年鑒》發布的數據,我們可對近20年中國軍事圖書出版狀況進行考察分析,具體可了解中國軍事圖書的出版規模、印刷數量、定價水平的發展軌跡。從表1我們可看出,1996~2015年,軍事圖書的出版品種數與新書種數在20年間均翻了4倍多;軍事圖書總印數在總體上呈上升態勢,但2014年的總印數下降較多,2015年又開始上升;總印張數與定價總金額均增長迅速;軍事圖書每印張定價和單冊平均定價波動較頻繁,但這兩個價格指標總體上也呈增長趨勢。
基于表1的數據,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近20年來我國軍事出版領域的圖書品種日益豐富多樣;軍事圖書總印數的增長較為平穩;軍事圖書每印張定價和單冊平均定價雖然頻繁波動,但結合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商品零售價格指數(CPI)上漲、居民消費水平提升等因素,近20年來我國軍事圖書的定價水平總體上處于低位增長、緩慢走高的態勢。
軍事出版機構是考察軍事出版發展狀況的重要切入點。我國軍事出版領域的出版機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軍隊系統出版機構和專業軍事出版機構,另一類是非軍隊系統、主業非軍事出版的出版機構。這兩類出版機構均是軍事圖書出版的重要力量,前者出版了大量面向全社會發行的軍事類或非軍事類圖書,后者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也出版了大量軍事類圖書。從歷史動因來看,這一出版格局的形成,得益于1979年在長沙召開的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長沙會議”)確立的地方出版社“立足本地,面向全國”發展等方針,及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等重要文件確立的行業政策。這些政策極大地解放了軍事出版的生產力。
軍隊系統出版機構無疑是我國軍事出版領域最為重要的專業力量。目前我國共有19家軍隊系統出版機構(見表2)。其中,作為全軍綜合性出版社的解放軍出版社最具代表性。解放軍出版社的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第四局(簡稱軍委四局),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歷經軍委軍事訓練部軍事出版局、軍委軍事出版局、訓練總監部軍事出版部、總參謀部出版部、總參謀部出版局的演變,[1]1966年改稱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3年更名為解放軍出版社。[2]目前該社擁有解放軍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昆侖出版社、長虹出版公司四個社牌。

表1 近20年中國軍事圖書出版狀況(1996~2015)
在2016年之前,我國共有軍事報紙19種,按照中國報刊名錄數據庫的分類方法,其中包括解放軍系統報紙17種和面向全社會發行的軍事類報紙2種(詳見表3)。

表2 中國軍隊系統出版機構現狀

表3 中國軍事報紙出版格局
2份軍事類報紙分別是《國防時報》和《知識博覽報》。《國防時報》創刊于1989年,是近20年來經過數次報刊治理整頓后保留的唯一一種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國防新聞報刊。《知識博覽報》前身為1993年創刊、在軍內發行的《軍事博覽報》,1999年移交地方,2004年因政策原因更名為《國防知識報》,2005年更名為《知識博覽報》。
2016年之前我國共出版17種解放軍系統報紙,這些報紙主要針對軍隊系統發行,對宣傳中央軍事方針、政策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絕大多數報紙是軍委、各大軍區、各軍兵種的機關報,不少報紙創刊于革命戰爭年代,見證了人民軍隊的發展歷程。如,1930年創刊于江西中央蘇區的《戰士報》是人民軍隊歷史上創辦最早的報紙,1956年創刊的《解放軍報》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份全軍綜合性報紙。
2015年11月,中央軍委召開了軍隊改革工作會議。接近半數的軍隊系統報紙在新一輪軍隊改革中響應號召,宣告停刊,其中有七大軍區黨委機關報(《戰旗報》《戰友報》《戰士報》《前衛報》《前進報》《人民前線》《人民軍隊》)和《中國軍工報》。[3]新一輪軍隊改革后,全軍綜合性的報紙和各軍兵種的機關報得到保留和加強,形成軍事報紙出版新格局,如2016年5月新創辦了陸軍的機關報《人民陸軍》。此外,原隸屬于各大軍區的軍隊報紙有可能以新的媒體形式亮相,如原南京軍區人民前線報社的“人民前線”微信公眾號成為東部戰區陸軍的官方微信公眾號。
基于《中國出版年鑒》和中國報刊名錄數據庫的資料,可對我國軍事期刊的出版格局進行考察。目前我國有148種軍事期刊,這些期刊集中在兩個專業領域:軍事類(111種)、武器工業類(37種)。根據中國報刊名錄數據庫中的期刊介紹信息,可進一步了解我國軍事期刊出版的具體格局。
從地理分布來看,148種軍事期刊在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分布如下:北京69種,江蘇、陜西各14種,湖北8種,河北7種,遼寧5種,天津3種,安徽、河南、廣東、吉林各3種,山東、山西、重慶、廣西各2種,上海、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內蒙古、甘肅、云南各1種,福建、貴州、海南、黑龍江、寧夏、青海、西藏、新疆沒有軍事期刊出版。各地所辦的111種軍事類期刊在主題、內容或刊物名稱上體現了一定的地域特色,如:四川的《西南民兵》、甘肅的《西北民兵》、內蒙古的《赫麗齊得(邊防哨兵·蒙)》、遼寧的《東北后備軍》、吉林的《東北后備軍(朝文版)》等。與此現象不同的是,37種武器工業類期刊在主題、內容或刊物名稱上較少體現地域特色。
就主辦單位而言,我國軍事期刊的主辦單位可分為中央軍事機關單位、地方軍事機關單位、軍事院校和研究機構、專業的軍事類書報刊出版機構幾類。其中,大部分軍事期刊的主辦單位為軍事院校或研究所。一般來說,集聚了較多軍事院所的省(區、市)也相應地擁有較多的軍事期刊。例如,出版地在湖北的8種軍事期刊中,有7種為軍事院校或研究所主辦;出版地在陜西的14種軍事類期刊中,有6種為軍事院校主辦,4種為軍事研究機構主辦。
就出版周期而言,我國的軍事期刊以雙月刊、月刊和季刊居多。148種軍事期刊中有半年刊2種、季刊37種、雙月刊54種、月刊53種、半月刊2種。
就發行范圍來說,148種軍事期刊中的大多數期刊是面向國內外發行的,有少數期刊僅限軍內發行,如《外國軍事學術》《軍事學術》等。
在軍事出版領域,除了一部分專門針對軍人、只在軍隊系統發行的軍供版出版物之外,其他軍事類出版物主要是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具有一定的市場導向。從當當網、京東、亞馬遜中國三大網絡電商平臺的數據入手,可分析當前軍事圖書的市場流通狀況。相關市場數據能從圖書銷售行情、出版領域與主題分布、定價狀況、讀者反饋等多個層面反映軍事出版的現狀。
2016年當當網“軍事”類圖書銷售排行的前100名,在出版主題和領域分布上可分為10類:中外戰爭紀實(27本)、軍事史(22本)、兵器(13本)、軍事理論(12本)、世界各國軍事(12本)、古代兵法/戰法(6本)、戰略戰術(4本)、國防建設與戰備(2本)、軍事文藝(1本)、軍種(1本)。從出版機構來看,銷售排行前100名的圖書中來自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圖書數量最多(9本),這印證了上文對軍事出版機構的分析。從出版主題看,關于一戰、二戰的紀實圖書較多,另有8本是與《孫子兵法》相關的圖書。從圖書作者來看,有27本是引進翻譯的外國作者的著作,其中,被翻譯最多的是作者國籍為英國的圖書(12本)。就定價而言,30元及以下的圖書有15本,30元以上、50元及以下的有37本,50元以上、80元及以下的有29本,80元以上的有19本,定價最貴的為套裝書《劉亞洲文集(精裝全九冊)》(460元)。從消費者或讀者反饋來看,銷售排行前100名的軍事圖書的消費者評價總體較高,只有9本書的推薦指數低于90%。銷售排名第一的《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獨家精裝珍藏版)在當當自營圖書商店中的商品評價已達16959條(截至2017年5月17日22時)。
2016年京東“政治/軍事”類圖書銷售排行前100名,可分為19類主題:中國政治(17本)、中國共產黨(14本)、世界政治(12本)、黨政讀物(10本)、政治理論(9本)、政治經典著作(7本)、政治熱點(6本)、軍事史(6本)、外交/國際關系(5本)、世界軍事(3本)、經典軍事著作(2本)、軍事文學(2 本)、反恐(1本)、各國政治(1本)、軍事技術(1本)、馬克思主義理論(1本)、武器裝備(1本)、戰略戰術戰役(1本)、中國軍事(1本)。
京東在數據統計中將政治、軍事兩類圖書聚合為一類,考慮到部分軍事類圖書的內容與政治主題高度相關、有較大可能被歸入政治類圖書,本文選擇對京東銷售排行前100名的“政治/軍事”類圖書作總體分析。從出版機構來看,前100名圖書中出自人民出版社的圖書最多(11本)。從圖書作者來看,有43本書為外國作者撰寫,其中被翻譯最多的是來自美國的圖書(24本)。從定價來看,20元及以下的圖書有18本,20元以上、50元及以下的有46本,50元以上、80元及以下的有19本,80元以上的有17本。從消費者或讀者反饋上來看,前100名軍事類圖書的消費者評價均較高。銷售排名第一的《帝國之弧:拋物線兩端的美國與中國》在京東自營圖書商店中的商品評價已超過2900條,其中好評超過2800條(截至2017年5月17日22時30分)。
由于亞馬遜網站上的圖書銷售排行榜是每小時更新,其數據的歷時性較弱,而且在亞馬遜軍事類銷售排行榜中收入了《鳳凰周刊》等期刊,同一種書的紙質版和Kindle電子書在銷售排行榜中同時出現,考慮到這些因素,作者只采集了某一時段內銷售排行前25名的軍事類圖書銷售數據。截至2017年5月17日23時,亞馬遜網站銷量排行前25名的軍事類圖書,按主題可分為7類,分別為戰略戰術戰役(6本)、軍事史(6本)、中國古代兵法(4本)、軍種(3本)、兵器(4本)、軍事理論(1本)、一戰/二戰(1本)。這一主題分布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讀者在選擇軍事圖書時的興趣所在和閱讀偏好。
結合三大電商平臺銷售數據進行考察,我們可發現,中國軍事類讀物有大眾化、軟性化趨勢,其閱讀群體日益廣泛,大眾化的軍事圖書受到較多讀者的歡迎;非軍隊系統出版機構出版的軍事圖書銷量總體上高于軍隊系統出版機構出版的軍事圖書;在出版主題與領域分布上,軍事史類圖書的銷量較大;這些數據顯示了中國軍事圖書的市場銷售行情較好,利潤空間較大,而且軍事圖書的出版主題版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WorldCat是由OCLC(全球最大的文獻信息服務機構之一)組織、世界上9000多個圖書館參與的超大型聯合編目數據庫,它不僅包括了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等大型圖書館和許多世界知名大學等文化教育機構的館藏,而且也涵蓋了一些小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的館藏。基于WorldCat數據庫的數據資料,我們可從文化機構收藏這一重要維度來了解中國大陸地區出版的軍事圖書的海外傳播狀況。
2017年5月17日,作者在WorldCat上選擇“高級檢索”模式,以“軍事”為查詢主題,選擇語種為“中文”,限制類型為“書”,檢索結果按照“收藏館數量”進行排序,得到14430條結果。對世界圖書館館藏數量排名前100位的軍事類圖書信息(剔除世界各地擁有館藏的圖書館中的中國大陸地區圖書館)進行梳理后可發現,截至2017年2月19日(WorldCat最近的信息更新時間),海外圖書館收藏數量排名前100的中文軍事圖書中,91種書為中國臺灣地區出版的繁體中文軍事類圖書,9種書為中國大陸地區出版的,這100種書中有38種是譯著。
再以同樣的檢索路徑查詢分析1996~2015年海外圖書館館藏數量排名前100的中文軍事類圖書信息,我們發現,海外圖書館收藏數量排名前100的中文軍事圖書中中國大陸地區出版的圖書只有2種,分別排名第61、第70。若只統計1996~2015年中國大陸地區出版的簡體中文軍事類圖書的海外館藏量前100名,收藏數量最多的是《我所知道的軍統》(28本)和《1944:騰沖之圍》(28本),館藏數為20本及以上的共有6種。

表4 簡體中文軍事類圖書海外館藏量排行榜(1996~2015)
從出版時間看,海外館藏量排行前100的簡體中文軍事類圖書中,2013年(12種)、2012年(12種)、2010年(7種)、2001年(7種)出版的圖書所占比重最大;圖書被收藏較多的出版機構為中國文史出版社(12種)、軍事科學出版社(6種)、團結出版社(5種);前100種圖書的作者大多為國內作者,只有3種書是翻譯的外國作者的著作;在內容主題上,所占比重最大的圖書是與國民黨軍事人物、軍事活動相關的圖書(37種),如《軍統完全檔案》《戴笠全傳》《毛人鳳全傳》。
中國臺灣地區出版的繁體中文軍事類圖書的海外館藏數量遠高于大陸地區出版的同類簡體中文圖書,其中可能原因有二:WorldCat數據庫中鏈接的臺灣地區圖書館數量較多,一部分繁體中文軍事圖書的館藏量檢索結果由臺灣本地圖書館貢獻;臺灣地區文教機構的國際化程度較高,與國外文教機構的交流較為頻繁。但是,簡體中文軍事類圖書的海外收藏量總體較低,的確值得大陸地區軍事類圖書的出版機構反思,導致這一狀況的癥結究竟是傳播策略有待提升,還是內容主題抑或是圖書質量存在問題有待思考。
基于網絡銷售數據的分析表明,目前中國軍事圖書市場呈現大眾化和通俗化圖書增多的趨勢,讀者對軍事類圖書的興趣日益濃厚,總體消費評價較為良好。我國出版的簡體中文軍事圖書的海外館藏數據說明,中國軍事圖書的海外傳播影響力不容樂觀,中國有關軍事話語和軍事形象的國際傳播效果與我國的國際地位還不相符。軍事出版是軍事傳播系統的重要一環,對軍隊和整個國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近20年來中國軍事圖書、報紙、期刊出版穩步發展,形成極為可觀的行業規模和出版生產力。當前軍事出版領域的某些題材和內容資源存在重復開發、過度開發的現象,出版界應注意軍事出版領域的同質化問題。軍隊出版機構應更好地承擔知識服務提供者、議程設置者、公共外交行動主體等重要職責。利用改革創新的機遇,繼續提升自身影響力。